南充晚报圆我记者梦想

南充晚报 2021-01-27 00:51 大字

□ 刘江荣(南充)

不经意间,《南充晚报》20岁了,我与她结缘也20年了。

在我心里, 记者就是正义和力量的象征:弘扬真善美,揭露假恶丑。长大后读中文专业、当一名记者,是我在村小学上学后潜滋暗长的梦想。可是,命运让我踏入了气象行业。30年前,在风雪高原观云测天之余,我拿起手中的笔,捡拾写作梦。20年前, 我从阿坝高原回到家乡,自此与《南充晚报》结下不解之缘。

《南充晚报》创办之初,就与气象部门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设立“气象情报站”等专栏,几乎每期报纸都要刊载广受市民欢迎的气象信息。2001年, 恰遇南充出现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为严重的冬干、春旱、夏旱连伏旱。当年7月24日,我与南充晚报记者合作采写的《“小”雨不解“渴” 抗旱自救任务依然艰巨》发表在《南充晚报》头版,报道引起省委省政府高度关注, 省政府主要领导指示省人降办、救灾办特事特办,尽快为包括南充在内的川东北5市配备车载式火箭人工增雨作业系统用于抗旱减灾。5天后, 南充市首次实施车载火箭增雨作业, 作业区普降中到大雨, 增雨效果十分明显。次日,《南充晚报》 头版头条刊发了我和两名记者采写的《果城洗了个“透心凉” 南充首次车载火箭增雨成功》,稿子刊发后社会反响强烈。此后,《南充晚报》持续关注干旱和气象服务情况。当年8月17-19日,全市气象部门开展大规模高炮、火箭人工增雨作业,全市普降中到大雨,部分地方暴雨、大暴雨,长达数月的“四连旱”终于解除。

缘于热爱,勤于耕耘,我的努力得到认可。2007年,我被《南充晚报》聘为特约记者。我与晚报记者合作撰写的《南充烟花爆竹企业看‘天’生产》《南充二百三十余人避过灭顶之灾》《四川省首座气象主题城市生态公园在南充开建》 等新闻稿先后在中国气象局网站或《中国气象报》刊发,我也因此连续5年被表彰为《中国气象报》优秀通讯员。2008年,我通过新闻出版总署培训考试考核获取新闻采编从业资格证,成为《中国气象报》驻川记者站记者。

气象部门与《南充晚报》同心同向,增进交流合作、服务中心大局、强化气象科普、 规范信息传播, 架起了与党委政府、 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纽带,共同把人民至上的情怀、服务最优的宗旨落实到具体行动中。2008年春,历史罕见的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袭击我国南方大部。我与南充晚报记者合作,连续跟踪采访,当年1月22日、25日、28日,晚报连续推出包含强降温降雪预报预警、天气实况、对策建议等内容的系列报道,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闻令而动、 应急联动,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提前防范,最大限度降低了灾害损失。2012年7月6日,《南充晚报》 全体采编人员来到市气象局,学习气象知识、参观气象高科技设备、参加天气会商、与气象专家面对面交流、了解天气预报制作流程,编辑记者们直呼过瘾。

回首过去, 个人或与记者合作采写刊发在《南充晚报》的气象新闻,包含人工增雨和防灾减灾、 重大节假日和高考天气、灾害天气预报预警、气候变化和天气转折、气象科普与安全警示案例、气象现代化建设、气象文化建设和气象人物,几乎涵盖了气象工作方方面面, 这些内容通过编辑老师的精心雕琢、妙手裁剪,标题抢人眼球、内容可读性强,深受读者好评。因为一份特别的情感,凡是《南充晚报》编辑约稿或者记者来访,我都积极支持、热情接待,对刚刚从事气象新闻采访的年轻记者, 我热心介绍气象部门特点、气象服务重大作用,为他们科普那些晦涩难懂的气象术语。 通过与《南充晚报》的长期友好合作,南充气象宣传工作连年走在全省气象部门前列。 在我成长的道路上,《南充晚报》给了我舞台,圆了我梦想,赋予我力量。这份情感将永远珍藏在心底,成为我继续前进的动力。

我有幸,作为《南充晚报》的热心读者、忠实作者,见证她的诞生、成长、成熟,破茧成蛹、华丽蝶变;我感恩,因为她的关爱与帮助,从一位新闻“小白”成为特约记者,继而成为行业报记者,圆了渴望多年的记者梦。

二十芳华,青春正当。衷心祝愿《南充晚报》根深叶茂、傲立报林。

(本文作者系《中国气象报》驻川记者站记者)

新闻推荐

南充现代物流园区去年实现社会物流总值620亿元

本报讯(刘维)笔者日前从南充现代物流园管理委员会获悉,南充现代物流园区去年实现社会物流总值620亿元。近年来,高坪区以南充...

南充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南充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