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年蒙氏祠堂 藏在嘉陵“深闺”中

南充晚报 2020-05-29 05:06 大字

她,诞生于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 迄今300岁高龄,经历岁月的洗礼后愈显沧桑、 淡定、从容, 更期盼被发现、重视和妆扮。

日前,记者辗转来到嘉陵区大兴乡马村山村看到,原碑垭口村八组10号房屋巍然屹立,这里是蒙氏祠堂。该处房屋为木质主体,穿斗结构,青瓦屋顶。

祠堂建筑有300年历史

为了考证此处房屋的历史,记者找到今年已70岁的蒙毅, 他是蒙氏第十三代子孙。只见他走进祠堂,从角落里利索地拿出一匹青瓦,瓦片上阴刻着“康熙五十九年六月二十三日,蒙君锡做瓦四万,子孙受享永远传古”。

“按照农村的习俗,做瓦和修房的时间差不多, 这处房屋应该是在康熙五十九年修建的。” 蒙毅推算,蒙氏祠堂建筑至今有300年历史了。

记者注意到, 蒙氏祠堂正面为木板,门板有5厘米厚,门槛有30厘米高,足见蒙君锡家庭之殷实。走进祠堂, 能够看到圆木做成的屋架,全以穿斗结构组建,部分木质随着岁月的洗礼已经发黑。祠堂已有多年不住人,结构依然稳固,除了正中的房屋用于蒙氏后人供奉祖先外,两侧的房屋主要用于当地群众临时堆放农具和柴草。

修建蒙家寨抗击外敌

“我们蒙氏家族是湖广填四川时搬迁到嘉陵区原集凤镇赵村山村的,但是那个地方不发人(注:人丁不旺),第五代子孙蒙君锡把家搬到碑垭口村来后,到‘泽’字辈就生下了泽寿、泽茂、泽福三大王,不再是单传了。”蒙毅说,蒙氏家族从第八代“泽” 字辈开始人丁逐渐兴旺发达, 到目前仅碑垭口村就有蒙姓子孙400多人,在蒙毅所属的“宗”字辈后已有“德”“大”“元”“亨”“永”字派的晚辈。

在原碑垭口村, 有蒙家寨遗址与蒙氏家族有关。 蒙家寨遗址位于该村七组的蒙家寨山顶, 四面均为悬崖。山寨正面修建了石梯,拾级而上到达寨门处, 两边为方石砌成笔直的墙壁, 最大的方石有1立方米,足有两三吨重。寨门宽2米左右,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据当地人介绍,清朝年间,蒙氏家族修建了蒙家寨, 一旦有外敌入侵就躲进蒙家寨, 并利用蒙家寨的天然地理优势抗击敌人。1964年,当地群众拆除了蒙家寨, 利用木材修建了碑垭口村小学校, 蒙家寨就仅剩下寨门前的石墙。

农业产业带动旅游开发

“2016年,营山人诸小兵来大兴乡碑垭口村、 马村山村和盐溪乡六方碑村租地1100多亩, 规划种植精品水果,去年已经实现收益。我家有10多亩地租给他,我爱人在他的基地里打工,每年收入租金和工资2万多元。” 原碑垭口村村主任蒲太安尝到了农业开发的甜头,他认为,村里有蒙氏家族深厚的文化, 希望以诸小兵的农业产业带动旅游开发, 给当地群众带来更广阔的增收渠道,以改变山村落后的面貌。

因碑垭口村为丘陵地势, 村里奇峰怪石突兀, 为旅游开发提供了丰富的天然资源。 马村山村临时党支部书记蒲大春带领记者前去观看乌龟山,其外形栩栩如生, 如一只巨大的神龟趴在山头上一动不动。“神龟是长寿、兴旺发达、风调雨顺等的象征,仅这个乌龟山就能够挖掘出中华民族的很多文化来,希望吸引有识之士前来开发。”马村山村处处有珠玑,蒲大春憧憬着旅游开发的美好前景。

嘉陵记者站 杜小春 南充晚报记者 陈松 文/图

新闻推荐

“智慧邮筒”来了 市民借阅新体验

近日,市民丁女士致电本报新闻热线2225777称,她在小区看到安装有“智慧邮筒”,可以通过手机扫码免费借阅图书。她试着操...

南充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南充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