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情川剧 深情读物 见证挚友

南充晚报 2020-04-28 10:50 大字

家住顺庆区丰登路的熊洪举年逾八旬,依旧散发着灼人的热情。“活力永葆的秘诀是什么?”他的答案是:川剧以及志同道合的票友。用生命三分之二的时间,和川剧结下不解之缘,一路走来,那些陪伴他在川剧领域共同成长的挚友更是令他感激涕零。他的家中收藏有大量亲自撰写或是友人相赠的川剧文学作品,这些深情的读物,忠实地记录了他对川剧的热爱,见证了一段段不平凡的友谊,被其“视若珍宝”。

珍藏书籍爱不释手 详尽展示川剧独特魅力

近日,记者来到熊洪举家中,老人将记者迎进客厅, 来到阳台边一张突兀的书架旁, 麻利地抽出一大摞《川剧与观众》报和两本书放至沙发上,而后坐在一旁,任由思绪恣意飞扬。

仔细看, 这一大摞报纸几乎都载有熊洪举创作的作品。 两本书,其中一本是王小遂主编的《针头线脑集》,另一本是杜建华主编的《川剧根植民间》, 两本书出版年份不算太久, 外观颜色都还十分新鲜,但内里密密麻麻的字里行间,已经做满了各种标注,经常翻阅之感尤为明显。

熊洪举说,这两本书都是他的珍藏书籍,爱不释手。王小遂、杜建华都是四川川剧研究院和《川剧与观众》报德高望重之人,在业内名声很响。《针头线脑集》主要是从川剧艺术的角度展示、 审视川剧的独特魅力, 为该门艺术的发展提出了诸多详尽细致、 见解独到的建议或观点。《川剧根植民间》主要讲的是,老一辈革命家对川剧的关怀, 以此增添力量、鼓舞士气,振兴川剧。“这两位主编都是川剧界的行家里手,对川剧有很深的认知和研究, 同时也是我非常好的朋友。与他们,有着很深的交往和情谊。”

坚持每月投稿 在字里行间与好友畅聊交往

其实,熊洪举与王小遂、杜建华之间的交往, 主要得益于他亲笔撰写的一篇篇“川剧” 作品和《川剧与观众》 报之间投递关系,也才有了后来的亲密联系和宝书馈赠。

熊洪举醉心于川剧研究,自《川剧与观众》报创刊以来,他撰写了大量与川剧相关的作品,投递到这家刊物。 他长年累月坚持写作,一来二往,便和王小遂和杜建华熟络了起来, 并渐渐成为了相谈甚欢的好朋友。 他们之间的联系除了这层经久不衰的投递关系以外, 交往的内容和方式也开始深入到川剧以外生活的方方面面。每年,只要条件允许,熊洪举都会借到成都取报的契机, 和老朋友见上一面,叙一番旧。

“时至今日,我还是坚持每个月定期向《川剧与观众》报投递稿件。也许,一是出于对川剧深沉的热爱, 二则是因为想不断延续这份珍贵的友谊和联系吧。”熊洪举一边整理着报纸一边告诉记者,这两本书已经成为了他的主要精神食粮,没事的时候,就喜欢拿出来翻一番,看一看,在字里行间与好友畅聊交往,共同说说“川剧那些事”。

临行时, 熊洪举还在将那些报纸和书籍, 一丝不苟地归纳整理,非要“原封不动”地重新放回去……这些报纸和书籍, 本来只是一位热爱川剧的文字爱好者与一家专业刊物投递往来的故事,却因为遇上“心意相通”和志同道合的人, 而促成了一段宝贵的友情。

南充晚报记者 陈松 文/图

相关链接

《川剧与观众》报是在四川省民政厅登记注册,四川省川剧理论研究会、四川省艺术研究院主办的内部刊物,是振兴川剧、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阵地和窗口。自1991年1月创刊以来,长期坚持“川剧信息荟萃、观众知心朋友、传承文化遗产、推进川剧振兴”的办报宗旨,在把握正确导向、宣传贯彻文艺方针政策、 联系川剧观众、加强戏剧评论、介绍川剧研究成果等方面,做出了较大的贡献,是振兴川剧的重要舆论阵地,是全国独一无二的一份报纸,在省内外都产生了较大影响。(综合)

新闻推荐

白粉相间洋紫荆花开得艳

昨(27)日早上,记者在高坪区江东中路四段看到,绿化带中的洋紫荆花盛开,白中带粉的花朵看上去格外美丽,成为江东大道上一道靓...

南充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南充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