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联科巷“考棚街”的百年变迁

南充晚报 2020-04-15 00:33 大字

顺庆区有一条小巷子, 历史悠久,它因和古代科举文化息息相关得名联科巷。

联科巷位于顺庆区东南街道学院街社区,如今已经成为集社区办公室、幼儿园、商铺等为一体的配套齐全、布局合理的居民住宅区之一。

古时考棚 就分布在联科巷

街巷是城市的印迹,当一切都在斗转星移中不断改变时,往往只有街巷保留着城市最初的容貌。南充有很多老街小巷,每条老街、每条小巷子,都有一种特别的魅力,也给很多人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

4月13日, 记者采访了一位81岁的老人胡彦强,他从小生活在联科巷,“据父辈们说,清朝时,有县学署、府学署,这些相当于教育机构,同时还有县文庙和府文庙,是生员学习的地方。而如今的联科巷,就是专门的考场。”胡彦强告诉记者,据他所知,民间将其称为学院衙门,但这里的衙门并不是收押犯人的地方,而是考试的地方。 联科巷是学院街的一个小巷子,考棚就分布在联科巷。

洪灾过后 联科巷曾重建住宅楼

13日下午,记者来到联科巷, 只见如今的联科巷已经成为集社区办公室、幼儿园、商铺等为一体的配套齐全、 布局合理的居民住宅区之一。

联科巷街道不宽, 但人流涌动, 人气颇高。“联科巷曾经住房是低矮的木质穿斗结构瓦房或竹木绑扎的简陋平房,房屋相连拥挤, 仅有一条两米宽的丁字形人行道。地势低洼,无排水沟, 一遇到大雨便成灾害。”当天记者采访了一位同样一直生活在联科巷的居民李建军, 李建军一边回忆一边告诉记者, 在联科巷没有被改造之前, 普遍的房子都是砖木结构的瓦房, 墙壁都是用竹块编织而成, 再用黄泥和石灰做的墙面,他家的房子也是如此。

“我们家当时一共有两层楼,只是二楼的层高不太高。在1981年特大洪灾时,我们家的一楼是完全被水淹没了的。无奈之下我和家人只好去朋友家暂住,直到水退了一部分,政府又调集数台水泵抽水后, 我和家人才回家住的。”李建军介绍,当年抽水抽了七天七夜才将联科巷的积水排出。同年,政府制定重建联科巷水毁居民住宅的计划, 到1986年10月工程全部完工,先后建成5楼一底砖混结构住宅楼15幢,面积35575平方米,同时建有居委会办公室、文化站、敬老院等配套设施。

老街记忆 带着浓厚的时代气息

“谈到联科巷,我从父辈处了解到的联科巷名称的由来有两种版本。”李建军介绍,其中一种版本是,联科巷以前是直通“学院”的巷子,学子们寒窗苦读,当然希望能在科举考试中一举扬名,最好是连续考中。 因此有人将这条巷子称为联科巷, 寓意连续科举高中。另外一种说法是,之所以叫联科巷, 是因为这一区域连续出过多位举人,故名联科巷。

李建军告诉记者,尽管他子女买了新的房子,但是他仍然选择居住在老房子里。这条老街是他每天的必经之路,关于这条老街的记忆也一直在他的脑海里。“我家和街坊邻居关系很好,记得有一次,我胆囊炎发作,半夜疼得不行,多亏街坊邻居用竹板抬着我, 一路狂奔去的医院医治。”李建军说。

“虽然如今的联科巷, 已经看不到丝毫科举时代的印记了。但当年的联科巷和古代科举文化息息相关,带着浓厚的时代气息。”一位在联科巷租房住的李娜介绍, 听闻联科巷之所以叫联科巷, 是因为这一区域连续出过多位举人, 故名联科巷。 她家中有一个9岁的儿子,今年在孔迩街小学上3年级,她希望儿子能在环境熏陶下好好学习, 将来考上理想的大学。

南充晚报记者 李雪 文/图

延伸阅读

明清时期的学堂

根据1994年版《南充市志》上记载,明清时期南充城区有顺庆府学和南充县学。府学又称府文庙, 在孔迩街小学内, 按惯例设置教授1名,训导4名,生员40名,官府供给膳食费用成为廪膳生。额外入学者成为增广生员。县学又称县文庙, 为县一级官学,旧址在果山公园内,按照惯例设教谕1名,训导1名,生员(廪膳生)30名,增广生员20名。清朝光绪三十年,废除科举选官制度, 府县学同时停办。

在明清时期, 除了生员和增广生员之外,还有附生,相当于现在的旁听生, 只有廪膳生才称为秀才, 他们有资格参加乡试。 生员们的压力并不小, 学政每年都会对生员进行一次“岁考”,检查其学习状况, 如果学习很差劲,有可能降低其级别,或直接除名降为普通平民。

新闻推荐

家书里的家国情怀

◎苗勇征集出版《一封家书》是南充市总工会一项特色工作,职工群众反响很好。很有几个夜晚,我徜徉在一行行真切婉曲...

南充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南充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