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城消失的老街老巷之五:万寿宫巷和禹王宫巷
2016年9月时的万寿宫巷
2018年9月时的禹王宫巷
昔日的达城,庙宇遍布,有“九宫十八庙四寺不入城”之说。在如今的永丰街上,由东自西,曾分布着水府宫、万寿宫、天后宫和禹王宫,这四座宫先后办成学校,而水府宫遗址上的中共达县市委党校早年迁往他处。以万寿宫、禹王宫命名的小巷,已成为过去时。
万寿宫巷故事多
万寿宫巷,永丰街(早为长兴街、次为箭亭子街)至西城壕巷,长88米,宽2米,石板路。此巷于2017年拆迁,如今成为市民休闲广场、教学用房和地下公共停车场。
万寿宫祭祀的是净明道祖师许逊、江西水神萧伯轩以及晏公,为江西会馆,创建于清朝雍正年间,咸丰五年(1855)补修。这里,有着多年办学的历史。《达县教育志》记载,民国十九年(1930)3月,创办达县幼稚园,时有1班,入园幼儿10人,配教员、保育员、炊事员各1人。新中国成立前曾任过达县教育科科长的杨慎禄在《解放前达县中小学概况》一文中记载,万寿宫内,1916年开办丽明初等小学堂,办学初期,聘请清朝秀才瞿道生担任校长,以后则在江西籍同乡中选聘。江西会馆全部田产和房屋用于学校使用,由校董会推荐专人保管,1933年下期停止招生,1935年曾借帝主宫又继续招生办学,抗日战争期间,为防空袭迁至海棠湾,抗战胜利后,迁至黄龙寺。1928年创办的淑慎女子小学校由黄新然发起,几位热心教育的人士捐款,主要捐款的是人称李八老爷的人。学校没有固定的校产,每学期全凭临时筹措,每期招生不多,设备简陋,1933年停办。
民国时期万寿宫巷里的药铺,有陈熙光开办的学记中药铺、陈明道的和记德兴等。但最出名的是德兴合药号,开办者陈光斗是达县西外乡东家河人,15岁进城在德寿昌当学徒。陈光斗为人朴实,对往来顾客态度和蔼,深得老师林德茂的信任,但不甘心长期寄人篱下,清朝光绪末年,与弟陈光兴在珠市街与箕星街交界处开办德兴合药号,经营批发业务,民国元年(1912)在万寿宫建一新居并迁入。德兴合药号药品齐全,讲求信誉,加之陈光斗熟悉业务,善于经营,且笑口常开,因此生意越做越大,不但在达城同行中名列魁首,而且在重庆、万县、南充、合川等同业中比较出名。遇有外地药贩来达销售药材,如逢淡季生意萧条,其他药铺不愿进货或者故意压价,陈光斗便以比别人略高的价格收购,因此,药贩和药农都愿意将货赊卖给他,等到旺季到来,利润便成倍增长。民国三十七年(1948),68岁的陈光斗去世。新中国成立前夕,德兴合业务日渐衰落,1951年,将剩下的药材折股投入第一联营社。
万寿宫巷有名人物当数陈孟汀。《达县市志》记载,陈孟汀生于1916年,原名陈明福,又名陈小萍。1937年,他联合达城一批思想进步的中小学教师在明达公学成立大众话剧社,运用戏剧进行抗日宣传,他负责剧务和日常工作。为激发达县人民的爱国热情,他和导演高伯朋首先演出了《保卫卢沟桥》,后又陆续演出了《古城怒吼》《保卫上海》《放下你的鞭子》《我们的学校》等抗战名剧和自编剧目,还在城里教唱《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等歌曲,到县属乡镇演出抗战戏剧,在罗江、木子等地成立大众话剧分社,参加人员达230多人。因在群众中影响不断扩大,引起当局的监视和摧残,1938年,陈孟汀愤然离开同仁,只身前往成都,经中共川康特委负责人罗世文的介绍,前往西安八路军办事处转赴延安,就读陕北公学和抗日军政大学,同年6月参加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马列学院哲学研究员、抗日军政大学政治教员、第二野战军政治部政治大队大队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西南文教部高教处长、西南高教局办公室主任、重庆广播电台台长、四川外语学院院长等职。
万寿宫最为惨痛的是在1939年,设立在这里的四川省桐油贸易公司仓库发生大火,数百桶桐油和庙宇全被烧毁。为此,达县政府逮捕了会计和保管,后查明系坏人放火,才无罪释放被捕人员;最神奇的是在新中国成立初,人们发现菩萨塑像下一条大蛇,以为是灵异之物,是龙,不敢伤及,就用箩筐将其装好,敲锣打鼓,抬着送到了凤凰山半山腰的黑沟放生。
万寿宫烧毁后何时恢复不得而知,不过对于1951年在那里读书的孙久彬来说,留下的记忆是:到解放时都没有
毁,庙宇中间有一个大菩萨,起码有两米高,两边是小菩萨,后面是厕所,挨着西城壕巷。他父母不在家,就在学校吃饭,每月交6万块(相当于今的600元)钱,三天小牙祭,七天大牙祭,生活很好,一直在那里读到小学毕业。万寿宫巷22号85岁的袁传玉老人介绍,这里的房子,早的有200多年历史。28号刘家院子是个四合院,青瓦木房,正房有悬挑吊楼,右边两间全板壁,全雕花方格窗,沿着转角处进入屋内,可看到青色烽火墙。中间是石坝,青石铺成,凹凸不平。2017年万寿宫巷拆迁时,这里有80来户人家,只有4家才是老住户。
禹王宫巷的那些往事
万寿宫巷,解放时和整风时称禹王宫巷,文化大革命中叫第五号巷,永丰街(早为长兴街、次为箭亭子街)至西城壕巷,长85米,宽2米,石板路。禹王宫为湖广会馆,清朝康熙五十年(1711),侨民欧鹏飞倡议建立。嘉庆时,官吏认为后楼过高,命令拆毁,后来复修。同治丙寅戊辰年间,祖籍都在湖广的文姓、易姓两个知县,劝募寄居在这里的绅士筹款培修,主要祭祀大禹。
大禹,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后人也称他为夏禹。他与中国古代传说时代的尧、舜齐名,是一位贤圣帝王,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和划定中国版图为九州,死后安葬于今浙江省绍兴市会稽山上,此后不少地方建立禹王宫来祭祀大禹。达城的禹王宫内,曾设有酿酒业鼻祖杜康、木料业鼻祖鲁班的神牌位,每年这两个行业的从业者都要到禹王宫来祭祀,祈求行业兴旺。
新中国成立前,禹王宫成为南路米市,销售来自雷音铺、万石窝、两角寨的大米,因质量好,深受欢迎,每天上市量约5000公斤。1950年2月,达县专区公安处在禹王宫办管训队。在如今健在的老人记忆里,禹王宫里菩萨高大,有些恐怖;解放后,禹王宫巷修建成楼房,但因棚户区改造,如今一半房屋被拆,另一半墙上大大的拆字,告知人们的是:禹王宫巷将很快消失。
牟永正请郭沫若写校歌
禹王宫与万寿宫之间,有座天后宫,又名圣母宫,福建和广东人会馆,创修年代不可考。清朝嘉庆元年(1796),教匪焚毁,有《圣母经》一卷,还有天后圣母神录也保存在庙内,嘉庆十五年(1810),知县郭南英倡导再次修建。这里开办有西南开明两等(完全)小学堂,经费由两湖会馆的田产和房产收益开支。1937年经费极度困难,曾以教师张鲤庭、尹顶酸、方仲华等演剧募捐以济燃眉。《达县教育志》等记载,1932年,私立淑慎、丽明、开明三校因经费拮据、校址毗邻,并为西南开明两等(完会)小学,1935年收归县有后,将左侧的禹王宫也划归学校,并更名为城区第二小学。万寿宫、天后宫和禹王宫成为办学场地。
城区第二小学里,有位1936年从璧山县返回达县来校执教的老师,叫牟永正(1901—1941),又名曼悦,今通川区蒲家镇人,192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是革命烈士李家俊的入党介绍人。牟永正1920年考入绥定联合县立中学(今达高中)后,受五四运动影响,留心社会,博览新书,与戴治安一起秘密传阅反动当局禁读书刊,在同学中传播新文化、新思想,组织反对列强、抵制日货的游行。中学毕业后到上海求学,结识潘汉年、郭沫若,参加了创造社。1925年响应文艺还乡号召,持郭沫若手迹证明回到达县,应聘到达县私立明达公学任教。1926年,陈仲弘(陈毅)来达县,牟永正和李家俊、张元昌等在陈仲弘的指导下成立革命文学研究会,开展革命文艺活动。1932年,牟永正考入北京华侨救国军干部训练班,被人告密被开除,回川后辗转梁山、重庆、成都、璧山等地,以教书为掩护,从事地下活动。在城区第二小学执教时,组织自力读书会,创办小学旬刊社,编印《小学生旬刊》。1937年秋,他发动订阅《国难三日刊》《救亡日报》等进步报刊,秘密代销《共产党宣言》《唯物史观》等革命书籍。这年,他得知郭沫若从日本回国,立即去信请郭沫若为城区第二小学写校歌。郭沫若在校歌中写道:“州河之水何青青!岸山列翠屏,柏岩古刹戛云亭。唐有微之,宋有商英,都曾流连于此,兹诵赋诗……凤凰之山何蜿蜒!龙爪欲攀天,立志无输我先贤,唐子潜书,六相祠堂,这些德业文章,是好榜样……”写出了达州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郭沫若把牟永正给他的信和他的回信,加上前言,发表在同年《中国文艺》第一期上。牟永正又请刘雪庵为校歌谱曲,供师生传唱。1941年,牟永正病逝于乐山牛华溪。
据张崇福介绍,学校始办于1912年,1958年将城区第二小学更名为西城第三小学,1984年改办为达县市第六中学,2012年成为达州市高级中学永丰校区。
(本文采写中,除文中提及者外,得到张其林等人的帮助,参看了《达州市志》《达县市志》《达县商业志》等,在此一并致谢!)
□社区记者 郑景瑞
新闻推荐
本报讯(张权)“报告指挥部,都尉街道甲子沟村发生森林火灾,请立即派人扑救。”12月27日,嘉陵区森林防火地质灾害应急队伍“大练...
南充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南充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