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产业 成了南充顺庆区村民脱贫致富的“金苗苗”
“如今,有了蒲公英产业,既能一边照顾瘫痪的妻子,又能挣钱……”眼下,正是蒲公英收获的季节,在南充市顺庆区双桥镇五通山村,昔日田间地头毫不起眼的蒲公英,如今摇身一变,成为该镇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助力脱贫攻坚,带领群众致富增收的“金苗苗”。
瞄准商机 建基地种植蒲公英
青山如屏,乡野似画。深秋时节,走进顺庆区双桥镇五通山村,一栋栋白墙灰瓦的楼房点缀山间,鸡、鸭等家禽在房前屋后奔走啄食,田间地头,一片片蒲公英郁郁葱葱。
“冷落荒坡艳若霞,无花名分胜名花。农夫脚下杂俗贱,食客盘中色味佳……”一直以来,生长在犄角旮旯的蒲公英是人们公认的杂草,村里的老农为了庄稼良好生长,更是除之而后快,为何选择它作为村里的产业?
五通山村党支部书记寇雄介绍,蒲公英又名黄花地丁,具有解毒消肿、清热解毒等功能,是一种常用中药材。“蒲公英全身是宝,种植简单,可食可药,烘干以后泡茶喝,能消炎去火,加之南充市内几乎无人种植,本地市场前景广阔。”说干就干,2018年,该村“两委”成员便带领村民开始试种蒲公英。
一开始说要种植蒲公英,村里的老人们并不买账。村“两委”成员硬着头皮、磨破嘴皮挨家挨户去做思想工作,耐心讲解政策,号召群众参与产业发展。“去年,建立了80亩蒲公英‘试验田’,并组织村民以手工烘烤的方式,加工制作蒲公英茶,每斤售价可达80元。”寇雄介绍,尝到甜头后,今年,种植规模扩大到了500多亩,村道路沿线2.1公里美不胜收。
家门口务工 挣钱顾家两不误
“蒲公英种下后,基本不用怎么管理,第一年撒下种子后,它会自己繁育。”寇雄介绍,每年3月到10月是收获期,就像割韭菜一样,它生长速度极快,割了一茬又一茬。
“挑选、切段、清洗、控水、杀青、摊凉、揉制、烘干……”走进五通山村蒲公英加工基地,只见一台台杀青、烘炒设备运转不息,村民将洗净、晾晒后的蒲公英叶倒入机器,进行深加工。
“之前一直在广东务工,80多岁高龄的父母和3个孩子长期留守家中,无人照顾,虽心心念念的牵挂着家人,但为了维持生计又不得不出去。”去年,该村蒲公英种下地后,48岁的寇红斌便回到家中,在蒲公英基地里干起了炒制、包装、销售等工作,每月收入4000多元。“如今,在家门口就能挣钱养家,又能照顾一家老小,日子越过越红火了。”寇红斌笑得咧开了嘴。
寇雄介绍,加工基地建成后,老百姓不仅有土地租金收入,还有务工等收入,收入渠道进一步拓宽。此外,还可以照顾老人和孩子,也不耽误干农活。“村民在基地里干活,一天能挣40多元,最高时能挣60元。”寇雄说,如今,平均每天有近20名村民在基地务工,务工村民平均每月收入近1000元。
打响品牌 拓展销售渠道促增收
“我经营着一家茶楼,去年,朋友给我送了一盒五通山村产的蒲公英茶,我尝着口感不错。现在,大家都十分注重养生,因此,店里的蒲公英茶备受青睐,这不,上个月进的茶叶已销售一空,今天再来定点货。”市内一家茶楼的老板介绍,寇雄告诉记者,昔日山野乡间里普通的蒲公英,如今麻雀变凤凰,成了茶楼、酒店的“宠儿”。今年,南充城区的200余家茶坊、酒楼都来购买我们的产品,除供应本地市场外,海南、福建、江苏、云南、广东等地也均有代理商进行销售,预计年销售额可达250万元。
在绿叶的映衬下,一朵朵小黄花傲然挺立,雪白的小绒球随风飘散,格外美丽,一望无垠的蒲公英已成为村里的一道靓丽风景。寇雄介绍,下一步,该村将按照“一产多元化、农业旅游化”的思路,打造蒲公英节,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家乐等形式的多元化乡村旅游,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该村还将依托已有资源禀赋,利用抖音、微信朋友圈等新媒体进行广泛宣传,提高蒲公英茶的知名度,打响品牌,进一步打通线上销售渠道,利用“线上+线下”的销售模式,提高蒲公英茶的销售量,带动全村群众致富增收。
谷芳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李国富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陈村铭文/图)“师傅,你车载重的吨位是25吨,目前已超载1.5吨,请把车开到旁边的临时料场卸掉超出的石料,谢谢配合...
南充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南充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