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碑志洪 洪痕碑重现嘉陵江边
■ 南充晚报记者 祝真珍 文/图 实习生 罗晓霞
近日, 一座新建的洪痕碑重现在嘉陵江边, 吸引了过往市民纷纷驻足观看。9月7日,记者来到滨江中路二段嘉陵江白塔大桥头,恢弘、壮观的“洪痕碑”就伫立在江堤之上,灰白色的长方形柱体上刻满浮雕和两条显眼的洪痕,对世人述说着嘉陵江沿岸的人们抗洪治水、保护家园的动人故事。
建洪痕碑 记录南充两次特大洪水
这座高约10米的灰白色洪痕碑呈长方体形状,中间铸铜为圆柱体。从碑底一直往上,直至碑顶,浮雕无数,既有浪花形状的浮雕,在浪花之间,还有多位姿态各异的人物嵌于其中, 他们当中不仅有普通民众还有抗洪官兵。
在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刻当中,两名身着单衣、 高挽裤脚的壮年男子,他们光着脚,神情坚定,挥着双臂将沉重的石头堵向洪水袭来处; 在其上方,两名抗洪战士紧闭双唇,紧拉着身陷洪流中的小女孩,将她从险境救出……
在碑体的正下方有一块洪痕碑记:“居安思危,乃治国安世之本。南充市处嘉陵江中游西岸,傍江筑城。夏秋之际,暴雨发于上、洪水危于下。市区流域,河床狭窄;故沿江两岸,每遇洪峰,辄遭淹灭。兹将公元一九O三年(清光绪二十九年) 和一九八一年所受两次特大洪灾,最高水位分别标记刊刻于此,寓示警鉴,防洪杜灾,以昭后世。”
洪痕碑记上就是用金属铸造的“1903”和“1981”两个年份和两根刻度线。而这两根横线,正是南充发生的两次特大洪水的最高水位线。从1900年至今,南充共发生了两次特大洪水, 分别发生在1903年和1981年, 其中1903年的洪水最高水位达到了277.14米,1981年的洪水水位为276.5米, 两次特大洪水都让半个南充城成为泽国。
洪水淹城 南充市民不能忘却的回忆
“1981年的那场洪水,我是亲身经历过, 洪水几乎淹没了整个南充城。”望着眼前矗立的洪痕碑, 市民任玉华和李建设的思绪回到了38年前……
那年, 刚40岁出头的任玉华还住在仪凤街, 老人回忆说,1981年7月的一天上午10时左右, 有邻居发现有水从窨井里冒了出来,“大家都觉得很奇怪,当时也没下雨,就只见水哗啦啦地往外冒,很快就没过了脚脖子!”任玉华说, 当时的南充城几乎都是平房或者两层的楼房, 内涝再加之江水倒灌入城, 整个仪凤街的水位很快就超过了80厘米。“我家住在二楼, 所以很幸运没有被淹, 我站在楼上就看见水里漂着凳子、门板等不少家具。”忆起那个夏天一幕幕惊险的场景, 任玉华连连感叹。
而当年住在人民广场(现三公街附近)的李建设就没那么幸运了,他的家里完全被洪水淹没。“我记得水位已经快没过房顶了!” 李建设告诉记者,30多年前他还在南充内燃机厂工作。“厂里组织了20多个小伙子到职工家里帮忙抢救生活用品。”张家梁回忆,同事们背的背、 扛的扛从屋里搬出了棉被、 衣服等, 近百户被洪水淹了房屋的职工家庭被安排到厂子弟学校暂住。
“现在的滨江路越修越漂亮,防洪大堤也经受住了几次洪峰过境的考验,洪峰来的时候还有人去‘看热闹’呢!”任玉华笑着告诉记者, 这在过去是完全无法想象的场景。
新闻推荐
传统产业开新花 引领村民增收致富高坪区老君镇鲁家桥村成立专合社,发展梨园1200亩,带动村民增收
●本报记者罗琴“这个梨子汁水多,又大又甜真好吃,再给我装两箱。”9月2日,在高坪区老君镇鲁家桥村五组,从高坪城区专程来...
南充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南充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