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痕碑 不能忘却的记忆
南充晚报记者 张松 摄
南充晚报记者 张松 摄
■ 南充晚报记者 张松
在市滨江大道中段河堤上, 矗立着两座高约10米的方形雕塑模型, 这是拟建的洪痕碑。 在咫尺之遥的白塔嘉陵江大桥桥墩上, 则是以前镌刻的两张洪痕表。昨(20)日,记者踏访了南充洪痕碑所在地, 这些具有象征性的标记再现了嘉陵江沿岸居民治水和保护家园的动人故事。
洪峰袭城
历史上三次大洪峰过境
在滨江大道中段白塔嘉陵江大桥上游的河堤上,曾有一尊方形石碑,正面有隶书的“洪痕碑”三字,左侧有碑文,简略记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南充主城区遭遇的最大洪峰过境情况。
第一次大洪峰过境发生在1981年7月15日。当时,南充城区三分之二以上面积进水,居民们被迫往西山、舞凤山等地势较高的地方迁移。据南充县志记载,嘉陵江南充段水位最高达276.25米, 淹没了全城92条街巷(占街巷总数的78%)、市郊21320亩农田(占耕地面积的40%),导致2429间房屋倒塌,1万多间房屋成了危房,经济损失达4300万元。经过方方面面的努力,抗洪救灾取得胜利,没有淹死一个人,也没有发生瘟疫。
第二次大洪峰过境发生在2010年7月27日。当时嘉陵江最高水位达271.91米,南门坝、滨江大道、玉带路、丝绸路、五星花园周边区域被淹成泽国,全城交通中断。各街区均有志愿者服务,居民们并未大规模搬迁,而是将小区一楼住户的居家用品转移到二楼以上,即便是在一些老旧居民院落,人们依然理性对待不期而至的洪水。
第三次大洪峰过境是2018年7月12日。嘉陵江最高水位达到271.70米,南充城区除了老西河桥出现少许倒灌导致表方街、 红花街大面积积水和富春花园等处有短时少量积水外, 大多数街道和小区并没有进水。
“嘉陵江南充段警戒水位是270.8米,保证水位是272.3米。”采访中,市水务局相关人士介绍,如果超过警戒水位线,就会发生洪涝灾害。近年来,随着城市综合设施和防洪涝灾害的能力不断提升,南充城区没有发生较大洪涝灾害。
抗洪抢险
感人场景历历在目
南充城市依傍嘉陵江而建, 每年汛期,嘉陵江都会出现过境洪峰。沿江两岸居民经历的一个个抗洪抢险场景, 至今仍是整座城市的集体记忆。
新中国成立以来, 南充人感触最深的仍是1981年的特大洪灾。当时,不只是民兵、驻军官兵全员出动,就连机关、工厂、 学校等单位也组织了抗洪抢险突击队。家住模范街的孔尚义介绍,当时他才10多岁, 见邻居家里一位七旬老人被困水中,他连忙冲过去背起老人就往外跑。“可以说,1981年特大洪灾是不幸的,但是通过这场灾害, 南充人向世界展示了团结勇敢、不怕困难的精神面貌,显示了整座城市的城市精神。”孔尚义如是说。
随后,峨眉电影制片厂摄制组一行80多人抵达南充,拍摄了以南充抗洪抢险为背景的纪录电影《特急警报333》。这部电影用虚构的故事总结了南充人在抗洪抢险过程中展现出来的精神力量。“也就是在那一年,南充人在滨江大道中段白塔嘉陵江大桥上游的河堤上竖起一座碑,以示纪念这次特大洪灾中的感人故事。”南充民俗史研究者、作家朱兴弟介绍,这座碑承载着南充市民的特殊情感,一直在2000年滨江大道改造时才拆除。
记者获悉, 目前滨江大道景观风貌正在打造中,并将重建洪痕碑,以纪念历史。不久前,顺庆区有关部门在洪痕碑原址附近建了两座洪痕碑重建方案模型,待审批确定后将予以复建。
治水兴水
抗洪防涝能力增强
记者从市水务局了解到, 每次洪峰过境,南充都会刻表测水。近年来,即便过境洪峰数次高出警戒线,南充主城区依然安然无恙。
市防汛办相关负责人席浩文介绍,近年来,嘉陵江南充段已全部完成河堤建设, 河道防洪能力提升数十倍。南充主城区自2012年以来,一直加大城市排水管网整治和建设,目前已成功消灭14处内涝点。 为了进一步提升城市防洪能力, 市防汛办与嘉陵江上游各梯级电站建立统一的水情调度机制, 在洪峰来临时统筹协调各电站蓄水位, 以此调节江道洪峰流量。
席浩文特别介绍了南充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的建设情况。他说,南充市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分两期进行建设, 主要以完善中小河流水文监测预警体系为目标, 充实完善水文站、水位站、配套雨量站等监测站点, 利用自动监测与远程遥测技术、通信及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等专业技术, 基本建成覆盖南充辖区中小河流的水文监测体系,提升了中小河流监测能力、 应急机动巡测能力和洪水预警预报能力,并为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提供基础服务。 第一期建设已于2013年9月竣工验收,第二期目前已基本完工, 预计今年下半年开展项目审计并提交竣工验收申请。
新闻推荐
一、光缆掉落存安全隐患发帖时间:5月18日办结情况:截至6月19日,高坪区白塔街道办事处仍未回复。二、公交站台玻...
南充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南充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