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皮影往事

南充晚报 2019-06-20 01:01 大字

□ 黄再林(顺庆)

光阴易逝,岁月的风雨没能抹去我对梨园往事的记忆。每当翻阅家中仅存的几件皮影头像, 前辈艺人们鲜活的面容又浮上眼帘。尤其在木偶皮影艺术被列为国家首批“非遗”名录的当下,更令人触发忆念的情怀。

六年前,我在南充新一轮《民间传统文化丛书》的搜集、整理、编纂工作期间,曾查阅过《民间艺术·川北皮影戏》的文献资料,浏览到川北皮影雕刻大师冯海云的遗作图片, 或许是当年采编人员疏忽,有关人物艺术的文字竟只言片语。 如实说,一位川北民间艺术的知名艺人、 老前辈,辞世近六十载,对他的艺术造诣竟缺乏完整的史料记载,令人遗憾。作为从事木偶皮影艺术数十载的我, 曾是冯老的同事、学生,有必要用真实的素材述说冯老鲜为人知的艺术生涯, 填补文献遗漏的短板,告慰大师的在天之灵。

皮影戏,俗称灯影戏,素有民间艺术瑰宝之称。当年,除北京、湖南、山东、成都、便数南充。若单就造型艺术而论,那时的皮影, 其雕刻技艺存在显而易见的缺陷。如选皮、削皮、磨皮,做工肤浅、刻制走刀技法粗疏等。相比之下,冯海云雕作的皮影,无论是造型描图绘稿、削皮磨皮技巧、 图案线条雕琢与镂刻绘色等工艺,都十分讲求精、美、细、活。在我目睹的大中小门神(川北皮影型号俗称)中,无一能超越他的技艺水平。

冯海云先生系原南充县(今顺庆区潆溪镇人),土生土长的农民家庭。他年少时师从川北皮影雕刻大师仲焕章,擅长土皮影雕作。上世纪60年代初,我和冯海云几乎在同一时期调入原南充市木偶灯影剧团,更巧的是,在简陋狭窄的剧团宿舍,我俩同居一室。虽说当年在灯影队与他共事不久,但对他的生活颇为了解。

当年,冯海云年过四十,矮个头、人消瘦,面色常年蜡黄,似如病态。他喜欢早起晚睡,除盛夏外,酷爱身着浅蓝色长衫。他性情温和,逢人一副笑脸,但不擅言谈,即便是在案头上教徒做工, 也细声细气、三言两语。不知者,以为他孤僻、保守。其实不然。俗说话:“生不逢时”。这位朴实的农村民间艺人, 刚踏进梨园正逢灾荒年,更何况他平素省吃俭用, 就连积存的工资钱、粮票和糕点票都顾了家人。因此,拖垮了身体,患上了当年流行的水肿病。其间,他仍坚持工作。

我原本系学木偶造型艺术,但出于对姊妹艺术的偏爱与好奇,时常围坐于冯海云的工作台旁,全神贯注地观赏他那精雕细描的刀笔绝技。从选皮、下皮、削皮、磨皮,到描图、下料、雕打、上色、安装等一系列工序,他操作起来得心应手、驾轻就熟。特别是对精细部位的案头雕琢,他更注重刀法细腻、一丝不苟,面对纵横交错的复杂线条、五颜六色的花卉图案,他从不少下一刀一笔的功夫。例如:他刻制的《封神榜》人物姜子牙,那满头的银发细得来连肉眼都难看清,无不让观赏者赞叹叫绝。

综观冯老创作的皮影造型, 可概括为,他刀笔下的人物脸谱、飞禽走兽、摆场景物、亭楼宫殿,美就美在轮廓线条、镂空雕琢、色彩图案,以及那超凡脱俗的刀锋技艺。一九六二年夏,四川美院工笔画学者专程赴南拜访冯老,盛赞南充皮影精湛完美, 并用一个月时间临摹了上百件佳作。据有关文献资料考证,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上海市美术馆就收藏(陈列)有冯老的四套“大门神”作品。

一九六二年初秋,受剧团委派,我赴蓉城学习木偶造型艺术。次年阳春三月,团里同事传来噩耗:冯老病逝于老家潆溪。不久,灯影队栏门将(提杄子艺人)杨老师拿着冯老留下的几十件雕刻工具, 沉痛地对我说:“冯老师苦了一生、穷了一生。莫说病人,好人也难过荒年。”至于冯老英年早逝的原由,结论是:饥饿加疾病。可想而知,一个穷啃树皮草根的岁月,谁都爱莫能助。

弹指挥间, 一代川北皮影造型艺术家、雕刻大师冯海云已辞世五十六年。 至今,我仍记得他常挂在嘴边的那句风趣妙语:“戏台子上要讲武功最好,就数皮灯影(儿),只要周身麻绳绳(儿)精实,翻百把个筋斗(儿)都不在话下,哪个敢比!”不愧是皮影艺术的行家,一句幽默俗语,曾在梨园广为流传。

新闻推荐

酒驾不悔改 罚款不说还拘留

本报讯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可仍有驾驶员偏要三番五次的以身试法。昨(18)日,记者从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获悉,蓬安交警在酒驾...

南充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南充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