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聚人才工作法” 乡村振兴显身手
近年来, 嘉陵区在决战决胜脱贫摘帽的攻坚战役中,始终把乡村人才建设作为乡村工作的重要抓手,创新实践推出“产业聚人才、平台聚人才、服务聚人才”的三聚人才工作法,引进和培育了大批服务乡村建设的优秀人才,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人才在乡村建设的支撑作用日益突出,为嘉陵脱贫摘帽、美丽乡村建设贡献人才力量。
产业聚人才 打造乡村人才的创业高地
4月26日,记者走进嘉陵区河西镇江中村, 茂密鲜嫩的蔬菜将田地遮得严严实实,像一张碧绿的地毯。眼下正值甘蓝丰收的季节, 村民们正忙着对甘蓝进行打包、装车,运往重庆等地。
“我以前在外务工,听说家乡正大力发展农业产业, 对返乡农民工还有政策优惠,便决定回乡创业。”业主唐俊杰告诉记者,2014年他在江中村租用土地700亩种植蔬菜,每年盈利20余万,村民在合作社务工每天有100元的工资。
“我们引领直属村、江中村利用嘉陵江冲击地,建成蔬菜基地近万亩,吸引了大批业主。” 河西镇党委副书记姚兴惠介绍,如今返乡创业者在万亩蔬菜基地常年轮番种植菜心、甘蓝、冬瓜、落花生、胡萝卜、韩国萝卜等多样作物, 成为了当地群众创收的重要来源、脱贫奔康的“聚宝盆”。
河西镇的聚人才之法仅仅是嘉陵区发展产业吸引乡村人才的缩影。 该区制定了全区“一江三河”现代种植业发展规划,打造嘉陵江流域桑蔬产业示范园、30万亩柑橘(柠檬)和木本油料产业基地。此外,该区制定《嘉陵区脱贫攻坚农村产业发展扶持办法》,对符合产业发展规划的现代农业产业的农业企业、农村合作社的业主,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达到一定规模的家庭农场和专重大户,给予在土地调型、购买农资和日常管护等方面资助。目前,各乡镇对接全区产业发展规划,找准本地产业重点,以召开乡贤人才联谊会、发放“英雄帖”等方式,吸引1100多名乡村人才回乡发展生产,带来8000多万元产业发展资金。
平台聚人才 打造乡村人才的干事舞台
4月23日,记者走进位于嘉陵区一立镇塘湾村的就业扶贫车间,缝纫机“嗒嗒嗒” 响个不停, 几十名村民正坐在机位前,忙着将一片片布料缝制成衣。
据了解, 该就业扶贫车间是2017年四川顺成纺织品有限公司结合该村实际, 在塘湾村投入50多万元资金, 采取“公司+生产车间+贫困户” 的模式建立的, 吸纳了该村包括贫困户在内的30多人就业。
此外,该村还切实加快土地流转,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我们引进了8个专业种养殖合作社, 流转土地1200余亩, 种植红心柚、 桃树、 李树等, 建成跑山鸡养殖场一个。”塘湾村第一书记谢文斌告诉记者。
其实, 塘湾村创建就业平台的举措并不特别,该区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支持四川尚好茶业、四川顺成纺织、 南充新希望等涉农企业发挥带动作用,把生产基地建在乡村。采取“政府+龙头企业+金融机构+专合组织+集体经济+贫困户”的模式,吸引320名乡村人才,建成脱贫奔康产业园203个, 带动1.6万户贫困户实现增收。
服务聚人才 打造乡村人才的幸福家园
近日, 在大通镇芝麻湾村的乡村人才村级服务点, 记者看到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廖洪平与同事正在对春季农作物栽种情况进行汇总, 了解是否还存在技术上的问题。
廖洪平告诉记者,每年在春耕、秋播之际,他都会对村民的种植、管护技术进行培训,保证老百姓有好的收成。
为保证廖洪平这样的乡村人才留下来、用起来,嘉陵区不仅建立了区乡村三级乡村人才服务体系, 在乡镇设立乡村人才工作站、在村级设立乡村人才服务点,每个站点明确专人负责, 组织乡村人才培训和学习考察交流3520人次。 还建立科技扶贫平台,录入技术专家280人,开展信息咨询1900余次。组建果树、植保、粮油、畜牧等方面的11个专家服务团队和农业技术巡回服务小组,派驻158名驻村农技员到各产业园进行技术指导,大规模培训种养技能人才。
嘉陵区大力推进“三聚人才工作法”,激励全区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建成乡村产业人才高地, 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嘉陵记者站 张权 文/图
新闻推荐
本报讯“海瑞教育小学作业班10元体验40个课时疯狂砍价中,快来帮……”一教育培训机构的江某某利用微信“朋友圈”砍价...
南充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南充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