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国学“奇”谈之礼
□ 苟明奇(南充)
“豊”是“禮”的本字。甲骨文的“豊”由三部分构成,从下至上分别是祭台、祭器、祭品。其中祭品被画得像是两个“羊”少一横或“¥”多一横,所以古时用羊献祭,现在拿钱送礼———这当然是开玩笑。总之,最初的“礼”描画的就是祭祀的器具和物品,这意味着“礼”的本义就是祭祀的仪式、典礼。
人类的老祖宗们产生意识自觉后,便想象其他非人类物质也有意识。这是鬼神崇拜的由头,也是人类文明开端的标志之一。为了表达对天地、鬼神、祖宗等崇拜对象的敬意,礼,应运而生。所以郭沫若认为:“大概礼之起源于祀神,故其字后来从示,其后扩展而为对人,更其后扩展而为吉、凶、军、宾、嘉的各种仪制。”
最早的祭祀典礼是很残忍的,人们用活人包括婴儿献祭。“祀”的甲骨文就是一个人双手托举着婴儿献祭的画面, 所以有人说,“祀”字是“最没有人性”的一个字。其实,这个字只是真实地描绘了商代以前用活人祭祀的风俗,残忍而愚昧的是人,而非字。
周代移风易俗,禁止活人祭祀,所以《诗经》有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孔子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就是因为周礼在当时是先进的、文明的。周公制礼作乐,把饮食、起居、祭祀、丧葬等等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纳入“礼”的范畴,用以规范人们的行为。有人说,仪式感让人们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可以说,于上古而言,周礼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必要手段;于现今而言,现代礼仪是体现尊重和敬意、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基本守则。
周礼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形成了等级制度。孔子推崇周礼,赞同等级制度,强调社会秩序,应该还跟儒家世界观中的格物论有关。格物论认为世间万物都是一个树状结构上的不同分枝,就宇宙万物而言,天是宇宙谱系树的根本;就民族和家族而言,始祖是世系瓜藤图中的根本,比如炎黄就是华夏民族的根本;就社会关系而言,天子就是天下的根本。凡是位居根本者,在礼制中都享受至尊地位———旧时家里堂屋的神龛上,有的立“天地君亲师”牌位,有的立先人板板(祖宗牌位)———其余的则按等级、层次递减。用现在的眼光看,这种不平等的制度当然是落后的,而当时的道家、墨家也纷纷表示反对。
古代礼制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太过隆重、繁琐。比如,孔子提倡丁忧,也就是父母死后,子女必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结婚, 严禁一切娱乐活动和吉庆典礼,任官者还须离职守孝。到汉代,董仲舒把它制度化,一直实行到清代。老实说,古代生活节奏就是再慢,这三年的哀悼还是显得过于夸张。毕竟礼只是敬的表现形式,形式整得太过了,就是形式主义,作为实质的敬,反而容易被淡忘。对此,道家自然是会唱反调的。最典型的是庄子, 晚年丧妻后, 他竟然鼓盆而歌———当然,他这又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从统治者制定礼制的细节,可以窥探他们的一些内心活动。比如,清朝把觐见皇帝之礼由原来的一跪三拜升级到三跪九拜———作为少数民族,他们对自己统治中原的信心不足,便用折腾臣民的膝盖来给自己壮胆。不过,另外有件事清室做得不错,那就是从康熙起,给皇子取名字时尽量采用生僻字,雍正皇帝名叫胤禛,嘉庆皇帝名叫颙琰,光绪皇帝名叫载湉。这样一来,臣子们写东西时就很容易避讳,算是有点人情味———要知道,犯了皇帝的名讳可是大不敬之罪。
在中国, 周公所定礼制的精髓和骨架延续了近三千年。100多年前,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也终结了这套存在人格不平等和形式主义的礼制。其中最重要的标志是,中国人民可以不下跪了———而这正是中国人民站立起来的前奏。
新闻推荐
“只跑一次”再升级,3个“都能办”让群众更满意南充开通出入境证件“全国通办”
■南充晚报记者陈松伍罗文博本报讯“现在办理护照不用回户籍地,异地就可办理,真的很方便!”4月1日,来自浙江省杭州市的尹...
南充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南充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