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与书为友,与阅读同行,坚持学习和弹琴;她乐于分享,与年轻人一起参与读书活动,找到情感共鸣 一位八旬老人的诗意人生
●本报记者 罗虹
今年80岁的许国瑞是一名退休教师,平日里她常参加读书活动,与书为友,与阅读同行,与年轻人分享经历,虽年过八旬,但她仍坚持学习和弹琴。1月13日,记者走进许国瑞家,她正在准备读书会的分享内容,这一次她要讲一讲关于“智商与情商”的故事。
有共鸣 与年轻人一起阅读分享
“女人花,摇曳在红尘中,女人花,随风轻轻摆动……”1月13日,记者来到位于小西街的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循着歌声和悠扬的琴声,走进许国瑞的家中。只见她一头褐色的齐耳卷发,鼻梁上架着一副老花镜,身着一件红艳艳的衣服,看上去精神抖擞,要不是头顶能见着些许银色的发丝,很难看出她已经80岁了。
说起参与读书会的经历,许国瑞坦言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也从年轻人身上学到了许多。“我多次参加读书会,很有意思,来自不同行业的人因为爱好读书而走在一起,分享自己的故事,我有幸分享自己曾经的文章《人际关系和身心健康》《目标的社会价值与生命力———分离理论与活动理论浅析》,听了他们的发言让我收获很多。”许国瑞说,读书会中就数她年纪最大,其余都是她孩子辈和孙子辈的年轻人,起初她还担心别人说她“这么大年纪了还来折腾”,没想到大家都非常尊敬和照顾她。
“听别人发言不仅能学到很多,而且与自己的经历联系起来会获得情感共鸣。”许国瑞说,一次读书会上,一位年轻人分享了宋代大理学家朱熹的诗《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问为什么方塘的水会如此清澈?是由于有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这也就是说,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不停地思考,思想的源泉才永不枯涸,才能不断地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许国瑞回忆起自己的教学生涯,她也深谙此道。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库,不断更新知识,讲课时才能信手拈来,深入浅出,行云流水,学生们也才能听得津津有味。
“下一次读书会该我分享了,我准备分享的是《智商与情商》,现在‘情商’是一个很热门的词语,很多人认为巧言令色、八面玲珑就是情商高的表现,我认为这是不正确的,所以我特地准备了这次分享的内容。”许国瑞说,她翻阅了许多心理学书籍,并结合以前讲课的经历,还上网查了一些资料,才写好发言稿。
在读书会中,许国瑞也总结出了这样一条心得,那就是年龄虽然有差距,但是知识是有共性的,因此只谈知识是没有隔阂的。别人愿意将自己的观点和经历分享出来其实是一种奉献,精神文明建设就是需要将大家组织起来,互相影响、相互学习。
破定律 寻找老年人生存的意义
1956年,出生于南部县城的许国瑞考进了西南师范学院(现西南大学)教育系,学习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1960年毕业后,她在南充师范学校(现南充职业技术学院)教教育学专业,但是当时社会大众对于心理学还不太了解,于是很快这门专业课就被取消,她改到普通中学任教。1981年,南充师范学校恢复该专业,许国瑞才回到学校教起了自己的本专业。
“教育学十分枯燥,如何能把这门课讲得生动呢?只能多看新书,我还把杂志、报纸上的相关文章剪下来,做了许多小卡片,来辅助课堂。”许国瑞展示了她收藏的书籍,记者注意到,《幼儿健康教育》《中国教学史》《普通教育学》《教育社会学》《德育论》等近200本专业书籍装满了整个书架。
不仅书看得多,许国瑞还经过思考将书籍知识变成自己的语言,写下了20余篇文章,发表在《教育科学论坛》《教育科研》《社会科学研究》等各种刊物上,与此同时,她还参与编撰了1992年出版的《高等教育原理》。
退休后的许国瑞因为家庭原因不得已中断了学习,因为年龄原因,现在重拾课本生疏许多。即便如此,她还是没有放弃学习。“我现在看书看得很慢,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有时候我去图书馆看书读报,有时候待在家里练练电子琴,活动活动手指也是有益的。”许国瑞笑着说,老年人不能因为容貌、健康、社会关系的改变,就逐渐放弃自己生存的意义。
正如她1992年发表在《老人天地》的文章《目标的社会价值与生命力———分离理论与活动理论浅析》中说的那样,“只有参加社会活动,投身于时代洪流,有理想、有追求,才能找到生存的意义……目标的社会价值愈高,愈能激发人的创造力。思想空虚、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会使生命力受到抑制,使寿命缩短。”许国瑞正在通过自己的努力,打破老年人定律,寻找生存的意义。
新闻推荐
当前,区域经济你追我赶、加快发展的竞争态势日趋激烈,可以说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实践证明,抓项目就是抓发展,今天的项目就...
南充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南充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