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公开课:淡妆浓抹总相宜
■ 嘉陵区汉塘小学 唐瑜
教改的春风吹了几十载, 教研教改的文章如雪花飘飘,如何看待众说不一。只教不研,傻把戏;只研不教,假把戏;有教有研,才是真把戏。语文课便是如此,特别是语文公开课, 既要艺术又要语文功底。怎样让语文课堂彰显它的魅力?教师不但要运用高超的语文教学艺术,而且要合理地运用教具、学具、多功能设施设备,视学生为灵动的生命体,激发学生的创造,点亮学生的思维火花,为学生打开一个信息窗口,探索未知世界。
现在, 有的语文公开课因为太多修饰而失去了本色。“妆”太浓,有必要“卸卸妆”, 回归原生态, 彰显天然本色。当然, 有效利用教育教学设施也不失一件美事,关键在于做到“淡妆浓抹总相宜”。
淡妆不失本色。一堂公开课,如果仅有教材粉笔,三尺讲坛就会失去生机。50平方米的教室, 空间有限;40分钟的课堂,时间有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要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运用高超的教学艺术,有机配合教具,去展示教学的魅力,激发学生无限的思考力和创造力。这给教师带来了压力。
有的教师为了课堂“好看” 而放弃“有用”。当然,教师要从教学手段上做文章。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层出不穷,新奇的组织形式瞬息万变,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这就有可能造成教育效果的“浅草不能没马蹄”, 那就只能事倍功半了。语文教学本身是一种体悟过程, 过多外在形式的修饰无形中削弱了课本自身“情感、意象”的力量,从而无法达到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课堂上,应该有“村在绿中,路在林中,家在园中”的意境,这样才能让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气场。
比如,《陶罐和铁罐》这篇课文,既要让学生感悟陶罐和铁罐的语言和神态,又要体味铁罐的骄傲自满和陶罐的谦虚忍让。神态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但语言必须要静静地读, 在读中品味它们的个性,感悟铁罐的不可一世、陶罐的海纳百川。如果一味地运用课件,学生只能被动接受, 从而失去了对课本的原汁原味咀嚼。在现代化教学这个“淡妆”的粉饰下,又要不失“小芳”的纯真之美,即本色。
浓抹亦有“留白”。中国水墨画讲究“疏可跑马,密不透风”,高明的画家会在画面上留下耐人寻味的空白, 出色的乐师常把听众引入“无声胜有声”的境界,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善于给学生留下充分思考的余地。教师要有“等”的耐心、“留”的决心。 但有的公开课往往是40分钟设计得满满的,不留一点空隙,一节课变成了“高潮迭起的秀场”,学生只是在配合教师表演。一堂课下来,学生只看到了一场淋漓尽致的戏, 体会到的是老师带来的清新画面、新奇设计。试想,学生一堂课的有效注意力只有二三十分钟, 那学生不就成了机械的看客, 哪还有时间去读、去悟、去思、去练。
所以在公开课上, 教师一定要给学生“留白”。当然,“留白”不是空白,而是让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 主客互转的默化过程,让学生感觉自己也是主角,也在演绎属于自己的戏份。 如果学生一味按照教师导演的去表演, 那这堂课就会缺少创新和看点, 从而少了应有的灵动色彩。如果一堂课上25分钟至30分钟,其余时间让学生自己带着思考去圈、去画、去读、去想、去练,那么学生就有了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探索的动力。
淡妆浓抹总相宜。 教学过程主要是由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来完成, 从本质上说, 教学过程就是实现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动性统一的过程。 教师要起到主导作用, 就不能像魔术师那样企图用奇幻的表演吸引观众, 而要像导游引导游客自己欣赏山水一样, 引导学生自己到知识与智能的宝库去探求宝藏。
教师的“导”应服务于学生的“学”,学生的“学”需得益于教师的“导”。要使教师的主导不成为“主宰”,使学生的主动不成为“盲动”,应当重视“导”的作用,让“导”成为一门艺术,像一个化妆师,“淡妆浓抹总相宜”。 让教学手段与教学艺术有机结合, 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服务于教学,但不盲从,不摆花架子,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新闻推荐
南充市政府办印发《南充市大气污染防治考核暂行办法》大气污染防治不过关 县(市、区)政府负责人将被约谈
本报讯(记者张春华)日前,市政府办公室正式印发《南充市大气污染防治考核暂行办法》,对各县(市、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行年度考...
南充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南充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