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家乡到辉景镇
◎张翼
南充有个叫辉景的地方,那是生我养我的家乡。自从成为“蓉漂”后,我就再也没有回去过。时间愈是发酵,我愈能深深地体会到,每逢佳节,故乡才是远方游子最需要的饕餮。
国庆,七天长假,于我来说打发时光最好的方式就是想听听乡音,会会乡友,尝尝乡味,用心用情去闻闻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乡土的芬芳。
说走就走,那就回趟久违的老家吧!
一路驱车, 从成都出发,经遂宁到南充进入顺庆境内,车过芦溪镇,一条小河、一路柏油,宛如两条挂在丘陵间的腰带子,一上一下、一高一矮如影相随地并行在漫山遍野的轻幽中,偶尔驶过的小车和划过的渔船都是这绿色世界移动的饰品,点缀着全家人的欢声笑语。
此刻招展的不仅仅是心情,迎风的绿浪也不紧不慢地滋润着久违的神经,顿时赶走了200多公里长途驱车的枯燥和乏味,故土的温度就这样轻盈盈地住进我的脑海。
转过弯,辉景镇就来到了车窗前。
那是我步入社会的源点,也是我认识第一个方块字的地方,履历中无数次填到“辉景”这两个字就是在这里学会的。一条小街随山就弯,两排房子、三五个悠闲的老乡……这就是集镇的全貌。她就像文静淡雅的蜀女, 小巧玲珑、简单爽快,而又郁郁葱葱地坐在那里。
辉景镇位于河湾和公路之间形成的平坦坝子上,这个坝子叫灰八井。南充地下盐卤资源非常丰富,这里很早以前就顺理成章地摆布着几口盐井, 集聚了一批盐业工人。在这块不算开阔的平地上,盐坝、晒坝、草灰坝等星罗棋布,“灰八井”这个既富有乡土味,又印证了产业特征的名字就此应运而生。
灰八井产生于何年已无可考证,但从晚清一直延续下来,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习惯这么称呼。 灰八井的行政建制,还得说到草坝场,位于今辉景镇东南方约2公里的山腰上。
川东多丘陵, 南充尤甚。草坝场则属于横亘在南北两丘之间一处窄窄的脊梁,地势较高,形如大坝,是左邻右舍晾晒稻草的好地方,聚集了附近村落不少的人气,草坝场也因此而得名。
草坝场横跨两山腰之间,早在明清时期,这里就成了南部和南充往来的交通要道。灰八井生产的食盐大都通过这里中转, 一时过往客商频繁,出现了众多的幺店子,慢慢地由市而集,到后来更有了加工房、学校、庙宇等,大概到清末年间,就有了草坝场乡的行政建制。
据当地人口口相传,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草坝场乡东侧沟里住着有名的张姓乡绅,后花1000块大洋买到草坝场乡乡长的官职,张家因此土豪贴金,影响陡增,索性将草坝场乡改名为张家乡。
1949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张家乡正式回归为草坝场乡,有条不紊地接待着往来的过客和周围的村民。
上世纪50年代,国家启动修建兰州到重庆的国道212线公路大动脉,横穿草坝场乡腹地灰八井而过,但公路却远离乡场,因此迁建乡场也就成了顺势而为的事。当时有人建议将草坝场乡更名为 “灰八井乡”, 但大家都认为一个乡土味太浓的“灰”字毕竟太过难听。 于是大家七嘴八舌,“辉景”这个文绉绉,没脱离本味且带着时代特征的谐音名字就这样诞生了。进入上世纪80年代, 与全国大多数乡镇一样, 辉景乡乘改革开放的劲风,朝着光辉的前景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
2015年,省政府批准辉景由乡变镇,搭上了高速发展的快车,向特色小镇进军。而今的辉景镇街道通畅、 整洁有序,小时候熟悉的学校、医院、粮站、供销社、食品站、邮电所、 丝绸厂早已旧貌新颜,新建的便民服务中心等一应俱全,早已没有了草坝场乡的影子,更没了张家乡的痕迹。
车过集镇,思绪难停。
从张家乡到辉景镇,一路走来虽然没有波澜壮阔的风景,却在灰八井这个地方演绎了特定时期名门望族独享一方的特殊历史,见证的是不同时代的地域变迁。其实,在南充这种以姓氏命名的乡镇并不在少数, 现今依然存在的“李家”“万家”“宴家”“梅家”“王家”等乡镇,或多或少的有着类似的经历。
而今的辉景镇,沐浴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大潮中,让我这个归乡的游子,不得不一吐为快。
新闻推荐
最近几日,在阴冷天气的刺激下,市民朋友的各种保暖神器开始各显神通,秋裤、电热毯、烤火炉几乎已成标配。不过在临近周末...
南充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南充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