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好扶贫路 建设产业路 打造旅游路构建城乡村“半小时经济圈”

南充晚报 2018-06-26 07:50 大字

■ 嘉陵记者站 李映霞 文/图

近年来,嘉陵区以实现“交通互联网”为目标,大力实施“破解交通瓶颈制约、实现交通率先脱贫”战略,以“建好扶贫路、建设产业路、打造旅游路”为重点,加快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交通路网体系,全面提升路网密度、通畅深度和广度,努力营造嘉陵“大交通、互联网、快发展”的格局,为构建城乡村“半小时经济圈”打下坚实基础。

编织交通网

6月22日, 记者驱车从嘉陵区七宝寺镇出发, 沿着李龙路向龙泉、金宝、龙蟠等乡镇一路前行,最后到达李渡嘉陵江大桥。整个行程道路宽阔平坦,弯道较少,驰骋期间让人赏心悦目。“李龙路于去年5月完成升级改造,全长66.828公里,目前是S208线的一部分。 这条路与国道212线和国道318线相连, 直接惠及沿途10多个乡镇。” 据嘉陵区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李渡嘉陵江大桥作为省道208线嘉陵段的控制性工程, 于去年10月正式开工,目前正在进行引道及河中桩基施工, 已完成总工程的26%。“该项目横跨嘉陵江,全长1.43公里,建设工期30个月, 将在2020年4月前交付使用。”据嘉陵区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该桥的建成通车,将取消一江两岸的两个渡口, 减轻嘉陵区80%的水上交通安全压力, 同时连通嘉陵江东岸的新场乡与土门乡,极大地改善沿江群众的出行条件。

近年来,嘉陵区按照“一景、二带、三纵、四横、五通”的规划思路,成功构建了以高速公路、国道为主动脉,乡村支线、 乡村环线道路为经络的道路交通网。截至2017年底,嘉陵区新(改)建过境高速50公里、国道78公里、省道45公里、县乡公路342公里,实现水泥路通村率100%、 通组率97%、 入户率93%,根本改变了群众出行难、运输难的状况。

路通产业兴

6月22日,记者来到李渡镇枣垭寺村,只见环形产业路两旁种满了西瓜、柠檬等农作物, 村委会旁的厂子里还时不时飘来浓郁的酒香味。“自从去年我们村21公里的产业路建成后, 我们就流转土地,引进业主,发展了600亩的柠檬,套种了西瓜,并建起了酒厂。目前,西瓜和酒厂都已见效。”枣垭寺村村支书何义权介绍,今年,该村还将修建6公里的村道路,流转土地700亩,计划栽种晚熟柑橘,让全村14个组600户村民从中受益。

嘉陵区遵循特色发展和因地制宜的原则着手全局规划,交通部门主动对接规划产业园区交通发展需求,参与贫困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河西镇困龙山村、江中村、泰山村、直属村四个行政村新建村道联网、产业公路近38公里,打造出“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 实现了产业园区道路与城乡村道路之间的互联互通;双桂镇等沿西河流域的乡镇在西河旅游产业路的布局下,已经形成约10万亩蚕桑基地,对保留和发展地域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大通镇的生猪养殖基地、龙蟠镇的食用菌基地、大观至一立的果林经济……交通与产业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今年,该区将在40个乡镇和涉农街道完成420余公里联网(产业)路建设,完成县乡公路提升(加宽)46.6公里,完成通村公路改善提升(加宽)295公里,完善村道公路安保127公里。

养护常态化

6月20日一大早,天星乡永兴村的3名村民带着铁锹、扫帚,对辖区的村道公路进行保洁、 养护。“按照谁使用谁负责, 并结合脱贫攻坚工作, 我们村给贫困群众安排了这个公益岗位,实行每周一大扫,三天一小扫的办法, 加强对村道公路的养护。”据该村负责人介绍。

随着农村联网公路的建成,嘉陵区农村公路的工作重心由原来的以建为主,转为建、养并重。该区成立了农村公路“路长制”工作领导小组,设立总路长、 片区路长和路长办公室,明确各自职责分工。党政“一把手”担任辖区路长,以“县道县养、乡道乡养、村道村养”为原则,建立县、乡、村三级养护管理体系,真正做到有路必养。建立“四个一”工作制度,即每个乡镇(村)有一项工作制度、一支养护队伍、一本养护手册、一套简易工具。各单位按照“县道路每年每公里1万元、 乡道路每年每公里7000元,村道路每年每公里2000元”的要求,把养护资金纳入财政预算。

此外, 该区将县道养护的日常巡查、路面保洁、边沟路肩整治、桥涵清理纳入考核,并对垮塌、大量抛洒等现象实行机械化清理养护。同时,该区加强预防性养护,对路面病害及时处置,延长公路使用寿命。此外,搞好绿化美化,有条件的公路沿线补栽行道树,种植格桑花,并做好一年一次的修枝和病虫防治工作。

新闻推荐

5年打造 荒滩起新城

本报讯(周汉兵)5年前,南充下中坝几乎还是一片荒滩。而今,这里却是一座现代化的新城,与江东新区连成一片。6月21日,记者站在...

南充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南充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