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市垃圾分类促进中心王元顺获评四川首届“十大绿色先锋”称号南充垃圾分类开启互联网+模式居民将贴有二维码的垃圾袋投放在指定位置获得二维码积分(即“碳币”)后,使
●本报记者 李然
环保是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之一,而垃圾分类是其中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对垃圾实施分类,可以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2014年,王元顺离开从事多年的建筑装修行业,成立了南充市垃圾分类促进中心,先后借资200余万元,全身心投入到垃圾分类公益事业中。6月5日,在四川首届“十大绿色先锋”“十大环保守信企业”“十大最美基层环保人”系列评选活动中,王元顺获评“十大绿色先锋”称号。
1.探索建立垃圾分类“绿行模式”
在位于顺庆区西华路上一所学校内,南充市垃圾分类促进中心创办人、现年54岁的王元顺在该校校园内打造了一个垃圾分类促进中心环境教育基地。记者在该基地里看到,房间四周布满了展示柜,每个格上都摆满了废弃物二次利用后的成果,有洗衣液桶做成的花盆、易拉罐做成的摆件、废纸做成的工艺品等。这些东西都很直观地反映出,只要肯动脑,废弃物都可以变为“宝”。
“为了让更多的人加入进来,我们创办‘1+N’垃圾分类大联盟,以垃圾分类促进中心环保教育基地为\‘1’,其他企事业单位、学校及小区为\‘N’,共同开展相关宣传活动。”王元顺笑着说,在开展垃圾分类公益事业的过程中,他们还顺应当下潮流,借助互联网,探索出了垃圾分类“绿行模式”(即绿色银行的意思),将线上和线下结合起来。居民只需通过给垃圾贴上二维码“身份”,并将垃圾袋投放在指定位置。然后,工作人员会对垃圾进行回收,再根据垃圾分类情况向居民支付二维码积分(即“碳币”)。居民可使用“碳币”在线上相关商城或线下指定地点兑换蚊香、洗涤剂、香皂、牙膏、牙刷、毛巾等生活物品,以达到变废为“宝”的目的。
王元顺表示,他们还将继续创新模式,搭建起更多的垃圾分类互动平台,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推广垃圾分类中来,真正做到全民参与、全民共享。
2. 五旬大叔转型从事垃圾分类
“1986年,24岁的我离开嘉陵区西兴老家,前往贵州学习砖瓦技术。”6月7日上午,王元顺告诉记者,凭借着勤奋和肯吃苦的劲头,他仅仅用了一年时间,便掌握了技术要领。1987年,他“独立门户”,招募到一批工人,开始从事砖瓦工程和装修工作,一干就是28年。
“201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电视上看到一个公益广告,广告中,垃圾堆积成山、河水污染严重的画面让我特别震撼。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会产生许多垃圾,而垃圾无害化处理的费用是非常高的,如果这些垃圾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就会导致臭气蔓延污染空气,甚至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体。”王元顺告诉记者,他当时就在想,环境保护关乎每一个人,他能为环保做些什么事情?在这期间,一个朋友向他提起了垃圾分类这个理念。通过查询资料、外出考察学习等途径,他对垃圾分类有了自己的认识,并决定投身这一事业。2014年4月,王元顺离开从事多年的建筑行业,在民政部门注册成立了南充市垃圾分类促进中心,先后借资200余万元,全身心投入到垃圾分类这项公益事业中。
3. 4年时间减量垃圾1400多吨
“婆婆,您的这些纸箱子、饮料瓶称重出来折现是12元钱,可以兑换一瓶酱油、一袋洗衣粉……”6月7日上午10时许,记者跟随王元顺来到高坪区江东大道的一个小区,此时,一名身着绿色衣服、上面印有“垃圾分类志愿者”的工作人员正在对居民送来的分类垃圾进行称重,并为他们兑换等价的生活用品。
“我们的工作需要常常和基层居民打交道,主要是通过举办活动倡导居民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简单来说就是让居民整理好自家的可回收废弃物,然后到我们在小区设的点位兑换相应的生活用品或者蔬菜等物品。在这一过程中,以直观的体验,让居民感受到废物的可利用价值,从而达到宣传环保理念、垃圾分类处理知识的目的。”王元顺向记者介绍,现如今,对生活垃圾分类大致是根据垃圾的成分构成、产生量,结合本地垃圾的资源利用和处理方式来进行。垃圾分类不只是物理拆拣,更指向生产生活观念的变迁,通过分类让垃圾减量,就是为城市减负。
“现在,越来越多的小区居民开始加入这一行动。对回收到的可再利用的废旧物品,志愿者们会统一进行分类处理。”王元顺说,垃圾回收分类后,将交由不同的厂家作为原料进行废物利用。截至目前,他们已经先后在市内多个小区、学校举行以可回收垃圾换蔬菜、换日用品的活动2000余场,实现了垃圾减量1400多吨,向超过10万人宣传环保、垃圾分类等理念和知识。
新闻推荐
“你那近山下的道路/还不太窄/也不平吗/还有一坑清水吗/常常想起你/那曾走过的路/未忘的路”这是陈薇近日写下的一首...
南充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南充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