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的“中国造”
■ 郭宪伟(南充)
2004年6月, 我到澳大利亚去了一次。
澳大利亚是一个地大、 人少的开放型国家, 世界各地的商品都可以在那里找到。 很多商品的标价虽然和我们国家的标价差不多,但实际要贵五六倍。比如一双“阿迪达斯”运动鞋,在中国标价约300元人民币, 在澳大利亚标价约300澳元, 但按当时1:5.5汇率换算成人民币,却是1750元人民币。不过,澳大利亚的人均收入比中国的人均收入高五六倍,如此看来, 他们的消费和我们在国内的消费也就差不多。
在澳大利亚, 我遇到了两件记忆深刻的事情,尽管有些尴尬,但更多的是有一种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到悉尼的第二天, 我们在邦戴海滩领略太平洋的浩瀚, 由于对强烈的阳光略感不适,我便想去买一个棒球帽,遮遮太阳。到了商店,我在各种精美的帽子中左挑右选, 最终选了一顶价格在25.5澳元的棒球帽,这是商店里最便宜的帽子,但在中国顶多卖30元人民币。 戴着帽子“显摆”了几天,我不经意地在细小的商标签上发现“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的字样,随后还遭到朋友们的嘲笑。远涉重洋地来到异国他乡, 本想买一个地道的澳大利亚产品带回家做个纪念,却不料买了地道的中国产品。 真让人哭笑不得!然而,在我有些后悔的同时,又为中国产品能出现在澳大利亚市场而倍感骄傲。
在布里斯班的时候, 我想给上大学的女儿买件衣服。在超市里东看西选,不是价格太高,就是样式色彩不合适。后来,我终于看上一件毛衣, 价格虽高点, 但样式新颖,于是便潇洒地掏钱付款。售货员是一位美丽的澳大利亚女性,年龄二十七八岁。或许是成交了一笔生意, 她对我这个外国来的“上帝”显出迷人般的热情和笑意,把衣服包装好后还连说了好几个“Thank you”(谢谢),让我受宠若惊。
我正要提着衣服走人, 忽然想起买帽子的教训, 便把衣服拿出来, 翻来覆去地找。这不,在衣缝标签里又发现了“Made in china”的字样。我连忙把毛衣塞到售货员手上,摆手表示“不要了”。她立刻着急了,连连摆手说“No,No”,还指着电脑告诉我衣服已作了登记、入了账,没法退货。大概是成交一笔生意不太容易, 她那漂亮的脸蛋竟涨得通红,鼻尖上冒出汗珠。附近几名售货员立即赶过来支援她, 大声地说着一些我听不懂的话。我一看急了,指着商标上的“Made in china”, 又指着我自己说“Chinese”(中国人),意思是说“我这个中国人来到你这个国家, 不能买一个中国产品回去呀?这样会让人笑话的。”这样反复地交涉了几次, 这名售货员大概明白了我的意思,便与周围的同事们嘀咕了几句,打了一个电话。很快,来了一个类似“领导”的中年女性。不知道售货员是如何向“领导”汇报的,总之“领导”听了立刻对我满脸笑意,让她如数把钱退给我, 还一个劲地说“1’am sorry”(对不起),一脸真诚、满面歉意。最后,这位“领导”竟然谦恭地把我送到超市门口,令我吃惊不已。
离开超市,我在想,顾客就是“上帝”,显然“上帝”是不能得罪的。更何况,我这个“上帝”的身后,屹立着一个更大的“上帝”———中国, 这里源源不断地生产着很多价廉物美的“Made in china”,这是澳大利亚不可或缺的商品市场。
“Made in china”———一个让中国人自豪的名片。
后来, 我们在澳大利亚各大城市的超市里,都发现了各种各样的中国商品,尤其是服装、家电、玩具、工艺品等,几乎占了当地九成以上的市场份额。 而且澳大利亚人特别喜欢中国生产的纯棉休闲服, 几乎每个人都穿着来自中国的服装。我想,如果不是改革开放,不是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中国商品要想占领澳大利亚市场, 恐怕不会这么容易。
新闻推荐
本报讯(周子榆)眼下正值玫瑰花盛开的季节,位于顺庆区凤山乡三百梯村的500亩玫瑰绽放,形成一片花的海洋。据悉,“五一”小长假期间,约有3万人次浪漫“香”约该村欣赏玫瑰花。5月1日上午,在该村玫...
南充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南充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