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保护并重 抢救与培养同步南充非遗项目有了制度保障
●本报记者 杜杰
市人民政府发布《南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以下简称《保护办法》)于今年4月1日起正式施行。除去总则和附则,《保护办法》结合南充市实际,分别从保护职责、调查与保存、代表性项目名录、传承与传播、利用与保障、法律责任等六大方面,对南充市在传承和发展历史文脉、保护和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方面提供了制度保障。
4月11日上午,市文广新局文化遗产保护科副科长李云飞,针对《保护办法》以及南充市当前和今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了解读。
依托传承项目 打造文化品牌
李云飞介绍,南充文化资源丰富,全市已发现不可移动文物5864处,位居全省第三,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2处、市级164处;馆藏可移动文物14340件,其中一级文物140件、二级文物265件、三级文物3496件。有朱德故居纪念馆、朱德铜像纪念园、张思德纪念馆、张澜纪念馆、罗瑞卿纪念馆等5大纪念馆(园)。
南充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民俗民间艺术璀璨夺目,具有川北浓郁的地域特色,全市有国家级“非遗”项目5个、省级项目20个、市级项目52个、县级项目125个;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4人、省级16人、市级29人。其中,川北大木偶、川北皮影、川北灯戏、川北剪纸被誉为川北民间文化艺术的“四朵金花”,享誉海内外。
今年1月,在南充市公布的《第五批南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共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7项,主要由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八个类别构成。其中,传统技艺最多,占5项。包括新增的非遗项目,截至目前,南充市纳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一共有84项。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南充已经逐渐成为全省的非遗大市。”李云飞介绍说,南充文化实力雄厚,举办大型文化活动的能力和文化品牌建议的影响力得到了文化部、省文化厅的充分肯定。近5年来共举办全国性、国际性大型文化活动7次。以“嘉陵江合唱艺术节”“嘉陵江灯戏艺术节”“国际木偶艺术周”为代表的嘉陵江系列文化活动闻名全川、享誉全国。随着《保护办法》的出台施行,南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将会取得更加繁荣昌盛的向前发展。
设立专项资金 注重人才培养
2012年,市人民政府审议并印发了《南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试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民间老艺人)补贴实施暂行办法》,明确传统文化保护工作责任,制定了项目、土地、资金优惠政策。近年来,市财政每年预算300多万元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工作。除了在非遗人才培养上下功夫,更是大力改善传统文化阵地,在现有公共文化设施基础上,投入5.8亿开工建设南充市博物馆、文化馆新馆、非遗演展中心、川剧演艺中心,改扩建市图书馆,启动“幸福美丽新村(社区)文化院坝”建设;推动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文化中心)、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及其公共电子阅览室达标建设;加快推动南充市数字文化馆、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使得传统文化保护工作得到了加强。
今年4月1日正式施行的《保护办法》涵盖非遗的保护职责、调查与保存、代表性项目名录、传承与传播、利用与保障、法律责任等六大方面。《保护办法》明确规定,文化主管部门和保护单位应当通过向社会招募学员等方式,推广实施家族传承、师徒传承与现代职业教育相结合的传承人培养模式,鼓励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校或者研究机构通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专业,设立传承班,以及与相关单位联合办学、办班等途径,培养专门人才。此外,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传播活动等方面。
“我们对于非遗传承人、非遗传承项目的经费支持、资金鼓励有具体的金额立项制定,市级以上非遗传承人每年有3000元的补助;在非遗传承项目上,新申报为国家级的非遗传承项目每年是十万元资金补助,省级非遗传承项目是3万元,市级非遗传承项目则为1万元。”李云飞表示,随着南充市非遗项目的增多,其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其中,传承人的确定和培养尤为关键,而纳入保护范畴的非遗中,仍有一些珍贵的项目存在着传承上的困难,此次由市人民政府发布的《保护办法》在这方面就有明确的规定,并首次引入高校参与非遗人才培养,这无疑是一项重大的突破。
出版非遗图编 增强全民保护意识
据了解,为进一步摸清全市传统文化的资源状况,南充市分别开展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普查工作。通过普查,实地普查文物点7495处,调查覆盖率、达到率、完成率均为100%。通过普查新发现了一大批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物。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中,还对全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了全面清理,共清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00多项,并建立了资源数据库,公布了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1项,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3项,确立了重点保护名录和濒危目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依据。
“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首先要摸清楚家底,建立起非遗数据化平台和数据库。”李云飞介绍说,通过对国、省、市非遗项目保护单位和代表性传承人走访调查、口述记录、挖掘整理、系统研究等方式,目前,全市共收集保存实物5000多件,整理资料10000多份,并联合西华师范大学、嘉陵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会等,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和传承的调研,为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提供详实的科学依据。
“非遗保护工作离不开宣传展示,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采取图片、书籍的形式,来保存南充市的非遗资料,并订制出版南充非遗图编,继续加大南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展示工作。”李云飞说,近年来,南充市利用国际木偶艺术周、灯戏暨地方戏剧艺术节、文化遗产日、送文化下乡等文化活动,大力宣传、展示南充独特的文化遗产资源,构建起了传统文化的宣传、展示、展演平台。同时,各级媒体的大力宣传,使南充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省乃至全国和世界上都有了一定名气,对增强全民保护发展意识有着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新闻推荐
近年来,全市公安机关紧紧围绕“南充新未来·成渝第二城”城市定位,以实际行动践行市委“当好维护稳定的中坚、当好打击犯罪的主力、当好护航发展的先锋”要求,实现了刑事治安案件发案率、公共安全事...
南充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南充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