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我和贫困户成了“亲戚”讲述人:高坪区委宣传部干部、会龙镇桂花井村帮扶干部 罗德智

南充日报 2017-11-28 06:00 大字

2015年10月,我被派驻到高坪区会龙镇桂花井村,联系帮扶65岁的郭大爷和80岁的姚大爷。两年来频繁的走动,两位大爷对我从不信任到信任,如今逐渐成了无话不谈的“亲戚”。

第一次去郭大爷家,村道还没硬化,两边长满齐腰的杂草。郭大爷的家在一个山湾里。由于老伴得了癌症,治病欠了账。老伴去世后,儿子到广东打工,郭大爷一个人在家照看孙子,还要耕种家里的农田。

郭大爷平日少语寡言,一开始,我们之间的对话几乎是问答式的。随着帮扶工作的深入,到郭大爷家更勤了,我主动和他交流,两人之间的话也多了起来,他开始叫我“小罗同志”。

我帮他制定脱贫规划,除种好承包地的庄稼外,还要发展庭院经济。2016年3月16日,我购买了200多元的化肥,送到郭大爷家。希望我的支持,能减少他对春耕生产的直接投入。

我托朋友联系葡萄种苗,朋友免费给郭大爷送来了“美人紫”葡萄,该品种成活率高,葡萄味美色泽好,好销售、价格高。葡萄当年挂果,产量虽不高,但让郭大爷看到了希望。渐渐地,他变得开朗起来,常常与我说心里话。

“小罗,如果不是你婶子得病欠了太多账,我也不会被评为贫困户。贫困户可没什么光荣的,说到底还是要靠自己。”郭大爷对我说,“不过,要不是因为被评为贫困户,我也许就不会认识你。你看嘛,你和我儿子都是同一年生的,你家娃娃和我孙子也一般大,这就是缘分。”

从“罗领导”到“小罗同志”,再到“小罗”,郭大爷和我之间再也没有了那种生疏的感觉,我内心敞亮了很多,分明感到了他对我工作的认可。郭大爷也更有劲头了,努力脱贫致富。2016年底,郭大爷家通过了考核验收,顺利脱贫。

姚大爷也是我联系帮扶的贫困户,今年将脱贫。姚大爷年逾80岁,耳朵听力差,老伴早已离世。全家六口人,儿子在外务工,儿媳是残疾人,3个孙子有两个在上学,家里开支大。为了维持生计,他还要下地种粮,在家喂养鸡鸭。

姚大爷的儿子今年40多岁,我称他为“姚大哥”,他亲切地招呼我为“罗兄弟”。姚大哥之前在广东打工,为了房子改建,今年春节后就没再外出。

他家的房子有30多年历史了,木质小青瓦房。漏风、漏雨,整体倾斜。经鉴定,属D级危房。姚大哥告诉我,房子有安全隐患,在外打工心里不踏实,放心不下父亲和在家的妻子儿女。准备改建。

开始,他建房的热情很高。今年3月就拆了旧房,开始打地基。后来,建设进度慢了下来。他告诉我:“去年村里有些贫困户修房子,一分钱都没贴,都是国家出的钱。我今年修房子总共才2万元补助。早知道这样,还不如不拆房子,出去打工。”

看来,由于不了解政策,把易地扶贫搬迁和D级危房改造的政策搞混了,姚大哥产生了抵触情绪。知道真相后,我及时给他讲解政策,同时给他做思想工作,不能“等靠要”,要想办法自筹一部分建房资金。为解决建房资金上的难题,我又协调帮助他申请了贫困户住房建设贷款风险基金,解决建房资金上的缺口,多渠道助他圆安居梦。

现在,姚大爷一家人已搬进了安全、漂亮的新房。搬家时,姚大爷请人做了精美的镜框画,画上是新旧房屋的对比。镜框画高高地挂在堂屋上,画框两边写的是“吃水不忘挖井人,脱贫不忘共产党。”姚大爷高兴地对我说,这两句话就是他最想说的心里话。

有缘帮扶联系桂花井村的贫困户,我把他们当亲戚,他们把我当亲人。他们善良、淳朴,每当我为他们办了一些好事、实事后,他们总是满心欢喜,发自肺腑地感谢。

两年的帮扶工作,让我深深体会到,做好群众工作,不仅要走进群众家中,更要走进群众心里,要带着感情、全心全意去帮扶。

桂花井村今年计划出列,但我和村里“亲戚”之间的故事没有结束,我要继续和他们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

(周汉兵 整理)

新闻推荐

文艺演出进乡村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本报讯(记者雍宏伟)歌舞、小品、双簧……11月23日,市妇联联合相关部门,为高坪区江陵镇三房沟村送上了一场精彩的文艺节目。23日上午,三房沟村村委会大院,来自高坪区老年大学的演员们拉开文艺演...

南充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南充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