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南充南部县禹迹山摩崖造像中国古代最大石刻圆雕立佛 双下巴呈微笑状

华西都市报 2021-10-22 02:23 大字

探访南充南部县禹迹山摩崖造像 禹迹山大佛是我国古代最大的石刻圆雕立佛。

禹迹山山寨形成“山是一座堡,堡是一座山”的奇特景观。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谢杰

在四川南充市南部县城东25公里外,禹迹山中,藏着一处秘境:禹迹山大佛。国庆节前,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探访了这处摩崖造像。

从南部县城出发,沿着国道前行,在25公里外的碑院镇境内,就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禹迹山旅游景区,禹迹山大佛便坐落在景区内的大佛寺中。

禹迹山大佛高18米

仅上身与岩壁相连

沿绝壁石道拾级而上,大佛寺便展现在眼前。大佛寺为五层重檐斗拱建筑,色彩斑斓,鲜艳夺目。站在大佛庙阁前,透过庙宇,大佛身影清晰可见。周围,是禹迹山的葱茏林木,秋雨带来的岚雾缭绕。

“这是一尊立像,为释迦牟尼佛,佛像后面至今还有山泉水流下来。”沿着禹迹山的石梯而上,禹迹山旅游景区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安保主任张征亮介绍,大佛坐北朝南,倚岩而立,通高约18米。

大佛面南偏西,螺发,面部略方,双目微启,鼻梁宽厚,唇部轮廓明显,有双下巴,嘴角微微上翘,呈微笑状。袒上身,露出胸线,下身着裙,腰间系蝴蝶结,外披双领下垂式袈裟,右侧裙裾搭覆于左肩,纹饰刻工精细,造形严谨。左手平举与胸齐,掌心向上,右手微举,掌心向左,施说法印状。造像仅上身与岩壁相连。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最早记载见于南宋

“禹迹山摩崖造像现在是我们南部县的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部文保所工作人员赵敏介绍,大佛头部与下肢皆整体圆雕,仅腰背与山石相连,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石刻圆雕立佛,也是摩崖造像中的艺术精品之一。其仪态、神韵之美在四川大佛造像中堪称上乘,与乐山坐佛和重庆大足卧佛并称为巴蜀三大佛,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文物价值。

2010年,南部县启动禹迹山大佛灾后本体加固防风化保护项目工程,完成了佛像全身清理、漆彩褪洗、佛身封护加固和防风化处理的工作。2013年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赵敏介绍,目前,最早关于禹迹山摩崖造像的记载见于南宋绍兴年间,阆中人何汝贤撰《禹迹山院记》:“吾乡江山名天下,载在图经者,若锦屏大象,而禹迹居其首焉。”

造像刻凿的确切年代无题刻记载,造像年代无法确定。禹迹山摩崖造像雕凿线条简洁流畅,刻工精细,颇有“吴带当风曹衣出水”的形意,佛像造型艺术和雕刻风格与唐代石刻神韵高度契合,尽显唐代石刻之神韵。

相传大禹治水曾驻足

还有石窟和山寨古堡防御工事

72岁的冯述昌,已经在这里工作40多年。作为禹迹山大佛守护人之一,他讲述了自小就听祖辈、父辈讲述的故事。

“我们小时候把这里称为碑院大佛。禹迹山上有两处硕大的脚印,相传是大禹治水驻足留下的足迹。”在当地人流传的故事中,禹迹山相传为大禹治水曾驻足之地。《蜀中广记》卷二十四《名胜记》载:“县东南与蓬州相接三十里为禹迹,禹治水所经也。”

冯述昌介绍,顺着大佛右侧行30米,峭壁上有一人工开凿的石窟,这就是禹迹山石窟。相传石窟开凿于清嘉庆年间,是农民起义军为抵御围剿而凿,石窟有大小不等的石室40多间。石室之间由一条通道相连,上有“天眼”直通禹迹山顶,下有“地洞”可达禹迹山麓安溪河源头。

除了大禹治水胜地赋予的独特人文,这里还有“五门合围”的古堡防御工事遗址。禹迹山摩崖造像所依托禹迹山后现存禹迹山山寨,山寨依山势地形构筑而成,由5道寨门和寨墙、石窟组成,分布面积约2.5平方公里。四周绝壁陡峭,以古堡密道和东南西北中五道寨门构筑的完整古堡防御体系,形成“山是一座堡,堡是一座山”的奇特景观,所有寨门均依托整体山岩凿成,其修造方式在蜀中传统山寨中独具特色。

新闻推荐

南部县举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合唱比赛

四川经济日报南充讯(李果白刚记者李国富)近日,南部县“唱响新时代·颂歌给党听”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合唱比赛...

南部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南部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