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11件农民工物件入展农民工博物馆
杨明华(中)与同事合影。 资料图片
□李果 李久亮 高林 特约通讯员 张枥
近日,南部县八尔湖镇大堰场村村民杨明华上世纪90年代在广东务工的老照片,入展四川省的农民工博物馆的消息在村里传开了,登门拜访的村民络绎不绝。杨明华一边拿着手机里存放的老照片向村民展示,一边讲述她在广东打拼的故事。
1989年,杨明华因家境贫困,初中毕业后踏上了南下打工之路。在鞋厂上班的第一天,她和同事在公司门前合影纪念。在厂里,杨明华跟着师傅学会了针车工和电车工。勤奋肯干的她得到领导的赏识,很快升为车间主任。
“照片多用作同事间留存纪念,或邮寄给亲人,让家乡的亲人安心、放心。”杨明华说,当时通讯很不方便,交通也不便利,给家人寄照片成了化解乡愁的主要方式。现在她一直珍藏着这些照片。2011年,杨明华返乡创业,并被推选为村干部,“把外出学到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带回家乡,带领群众发家致富是我的追求。”
南部三官镇兰家沟村村民李勇为新疆姑娘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新闻报道报刊原件也入展农民工博物馆。2010年,李勇正在云南务工,四川省骨髓库工作人员联系他,希望用他的造血干细胞救一名新疆女孩。情况紧急,一心救人的李勇来不及告诉家里人独自前往北京。李勇奔赴北京捐献造血干细胞救新疆女孩的消息迅速传开,《四川农村日报》《南充日报》等多家媒体采访报道。“如果还有需要帮助的,我一样义无反顾。”李勇说。
蜀北街道办金华街社区居民谢加林有一个祖上传下的“宝贝”——老式铁圆规,不仅伴随了他大半辈子,还是他年轻时走南闯北谋生的必备工具。
“上世纪80年代,父亲退休后,我继承了他的衣钵,从事木工、建筑工、机械工。”今年66岁的谢加林谈及老式铁圆规很有感情,“这把‘铁疙瘩’用途可多了。”谢加林回忆,他到过许多地方务工,为老百姓做衣柜、门窗、桌椅等日常生活用品。“吃饭家当不能丢。”谢加林视这把铁圆规为生命。靠做木工的手艺,上世纪90年代初,谢加林在县城购买了一套商品房,过起了城里人的生活。“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谢加林说,一家人都支持他把这个“古董”无偿捐献给国家,“这是国家对农民工辛勤劳动和不屈不挠敬业精神最大的认可。”
相关链接
农民工博物馆位于成都市新津区,面积共计约2280平方米,其中室内展陈面积约1830平方米,另有450平方米开放展区。农民工博物馆以实物、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场景复原等表现形式,全面形象地展示40多年来,农民工群体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汇聚成磅礴力量,活跃在各行各业,成为产业工人主体的艰辛历程及伟大贡献。
农民工博物馆从2020年8月14日起至2020年12月18日,面向社会征集农民工特别是川籍农民工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具有一定历史价值和代表意义的相关物品及资料。
新闻推荐
本报讯(高林阳)大雪过后,冬意渐浓。但在南部县谢河镇下窑坝村四川鲜季农业有限公司的鲜季农场里,却是别有一番丰收景象:村...
南部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南部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