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打拼10多年后,他选择回乡创业 自动化养蚕 走出致富新路
●李果 周静
走进位于南部县大桥镇翰林村的南部金銮养殖及种植专业合作社蚕房,只见一只只洁白的蚕茧整齐地排列在方格簇之间,养蚕人敬晓奇正在查看蚕茧结茧情况。
2003年大学毕业后,敬晓奇先后在山东威海、湖北武汉等地做医疗器械生意。2018年,在外打拼了10多年的敬晓奇萌生了回乡创业的想法。
1 创新方式 自动化养蚕效率高
“在敬晓奇回乡养蚕前,整个大桥镇养蚕的农户很少。”大桥镇林业站站长、蚕桑技术员鲜雪冬介绍,传统养蚕效率低、技术落后、蚕茧质量差,导致蚕茧价格一路走低,2000年以后,整个大桥镇不再有农户愿意养蚕。
2018年6月,敬晓奇说服了父母,到成都、绵阳等地考察了柑橘、茶叶、蚕桑等产业发展情况。同时还通过书籍、网络、微信群等多种方式学习。
“经过多方考察,最终决定种桑养蚕。”敬晓奇边查看桑树长势边介绍起了养蚕经过。当年10月,敬晓奇在新井社区承包土地300余亩,从浙江省海宁市引进桑树品种“强桑一号”,为养蚕迈出了第一步。
2019年7月,翰林村武曲山上1800平方米的养蚕房正式竣工。9月,敬晓奇开始试养蚕。“初次养蚕是成功的。”敬晓奇介绍,当时采用传统育蚕台,用纸板方格簇养育2批60张,方格簇养出来的蚕茧与传统的草龙养蚕相比,蚕茧没有黄斑,抽丝更长不容易折断,缫丝可以达到5A级。60张蚕产量达到2吨,以当时每公斤52.5元的价格销售出去,收入10多万元。
在试养过程中,敬晓奇发现,传统的育蚕台养蚕缺点明显:费人工、劳动强度大。每一个养蚕的方格簇要一张张地放在旋转架上,摘茧时又要把方格簇从旋转架上取下来,工人再一个一个地将茧从方格簇上摘下,费时又费力,仅试养两批蚕的人工工资支出就达到了5万多元。
如何降低劳动强度,降低人工成本?这成为敬晓奇亟需解决的问题。
敬晓奇上网查资料,还专门赶到广西宜州考察轻便化、省力化的“自动上簇”养蚕技术。2019年底,敬晓奇开始改造养蚕室,引进2台轨道车、8套自动上簇设备、6000张木方格簇。
敬晓奇说,木方格簇使用年限可以达到8年,方便机器摘茧。他还投入15万元购买了两台自动摘茧机。“以前需要20多个人摘茧的工作,现在仅需3个人用机器就可以完成,人工工资支出大幅度减少。”自动化设备的投入,使得蚕茧质量进一步提升,缫丝达到6A水平。尽管今年受疫情影响,价格出现了波动,但敬晓奇的蚕茧还是能卖到40元每公斤。预计到今年10月,可以完成养蚕6批次,收入可以达到40万元。
2 扩大规模 产值超千万元
“大小蚕可以同期养殖,流水化作业。”尝到发展蚕桑产业甜头的敬晓奇开始扩大养蚕规模,他计划在大桥镇杜家井村修建2000平方米的养蚕室,目前产业路已经修通,场地已经平整到位;将在盘河村承包土地400余亩,目前已经平整土地240亩,修建小蚕房、中蚕房、大蚕房共育室1000平方米。“全部建成投产后,每年几个合作社养蚕都可以达到10批次左右。”敬晓奇信心满满。
今年3月,敬晓奇成立了四川桑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整合南部金銮种养合作社、南部雨顺蚕业合作社、南部博佑蚕业合作社、南部高清蚕业合作社等4家合作社和12家家庭农场,覆盖大桥、长坪、建兴、三官四个乡镇,建优良嫁接苗繁育基地40亩,标准化桑园面积达2000余亩,合作社入股农户500余户,可年养蚕6000余张,产鲜茧240余吨、干茧100余吨,产值将达到1300余万元。
“跳出传统养蚕技术,推行省力化、轻便化、现代化养蚕技术。”敬晓奇说,依托“南充绸都”优势,立足智慧蚕业,带动农户致富。三年内将在大桥镇新建一个3000亩的蚕桑产业园,根据市场需求对蚕桑附属产品进行开发,生产蚕丝被、桑叶面、桑枝菌,出产蚕沙有机肥、桑茶、桑园土鸡等;力争在五年内从一个原料生产企业蜕变成“原材料+深加工”的现代化农业龙头企业。
新闻推荐
第五届四川省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第二届四川省文明家庭拟推荐名单
一、四川省文明村镇1、南充市顺庆区芦溪镇小桐沟村2、南充市顺庆区共兴镇七沟村3、南充市高坪区都京街...
南部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南部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