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有收益 长期可致富四小工程 助力脱贫目前,南部42个乡镇(街道)利用优势资源发展“四小工程”2.8万户

南充日报 2020-04-08 05:21 大字

●张枥 李果 高林阳

脱贫攻坚开展以来,南部县结合本地实际,把产业发展与老百姓需求相结合,积极支持引导贫困户发展短期有收益、长期可致富的小买卖、小庭院、小养殖、小作坊“四小工程”,有效破解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夯实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基础。

1 因户施策 精准规划

4月1日,老鸦镇脱贫户赵清武趁着晴好天气加工面条,他坦言,疫情对他家的影响不大,今年增收计划一定能实现。

时间回溯至1997年,赵清武在新疆挖煤时遇事故不幸落下腿部残疾,终生与轮椅为伴。

“坐在轮椅上也能自食其力。”赵清武说,帮扶干部和镇村干部常到家中走访,帮助解决问题,让他重拾信心,寻找增收门路。

身有残疾适合做什么?没有创业资金怎么办?赵清武思前想后,最终决定在家开办小作坊,搞面粉加工。赵清武向亲戚朋友借了点钱,加上县上的“四小工程”补助金和帮扶干部协调解决的政府贴息贷款,很快便在自家办起了挂面加工厂,方圆几公里的村民都来他家加工挂面。

“人只要有一口气,就不能向命运低头。”赵清武说,面对不幸遭遇,他没有一蹶不振。这些年,他带动3名残疾人成立南部县老鸦镇自强农业专业合作社,通过电商、微信等平台,把挂面销往全国各地。“现在的挂面生产量逐渐增大。”2017年,他主动申请脱了贫。

赵清武开办的小作坊已成为他家稳定的收入来源。他还与人合伙开办粮食酒厂,一家人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如今,赵清武的儿子们长大成人,大儿子学了厨艺,在定水镇开餐馆卖卤菜,小儿子则在大王镇开挖掘机,收入可观。

针对不同群众,该县因户施策,有效解决了困难群众的增收问题。“杜吕华78岁,老伴赵华荣71岁,他们家的年纯收入如今在2万元以上。”升钟镇副镇长、帮扶干部罗卫介绍,针对老杜一家人年老体弱、劳力不足的情况,该镇鼓励他们搞养殖业。一方面,传统养殖业不需要太多劳力,另一方面,村里的秸秆等可以免费提供给他们作饲料。

“全县10.2万贫困人口已实现整体脱贫,目前,脱贫攻坚的主要任务是遏制新贫、防止返贫、决战决胜全面小康,迎接国家‘大考’。”该县扶贫开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县上坚持抓好稳定增收“大产业”的同时,对贫困户进行有针对性的脱贫规划,发展小买卖、小庭院、小养殖、小作坊“四小工程”,鼓励和支持贫困户贩卖农产品、经营小商品直销店,种植果树、蔬菜等,开展生态水产、林下养殖及土特产品加工等,切实解决贫困群众增收难的问题。

今年,南部县继续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紧盯“精准攻坚、防止返贫、同步小康”三大任务,对198个已脱贫村和已脱贫户因村因户施策,精准规划,进一步巩固提升产业发展;对非贫困村和临界困难户进行巩固扶持,以做强脱贫奔康产业为支撑,拓展增收渠道,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认同感、幸福感,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目前,该县42个乡镇(街道)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利用优势资源分户发展“四小工程”2.8万户。

2 填槽补栏 增强生产积极性

这段时间,定水镇二龙场村脱贫户罗秀华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是给家禽投食。前段时间,她免费领了100余只鸡仔。“村里规划了产业项目,在家门口赚钱不比外面差。”罗秀华的脱贫致富经就是管好小庭院、搞好小养殖。

2014年以前,罗秀华在外务工时伤了腿并落下病根,只好回到老家养病。

“树活风雨土,人活精气神。我家可不能一直当贫困户。”罗秀华和丈夫商议,借助“四小工程”补助金,一边在家养伤,一边发展小养殖。2016年底,罗秀华主动要求摘掉“贫困帽”。

该村脱贫户高承胜年近古稀,但他总是闲不下来,不是在自家鸡舍里打扫卫生,就是走村串户向其他村民探讨借鉴养殖经验。“我年龄偏大,无法外出打工,在家搞点养殖也不差。”一贯勤劳的高承胜认为,在家搞养殖风险低、见效快,就向村委会报名领取了鸡苗。

“帮到点子上,扶到关键处。”定水镇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巩固提升脱贫成效,降低返贫风险,连日来,该镇帮扶干部扎实开展帮扶工作,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订购、统一发放“三统一”原则,与脱贫户商定产业发展规划,抓好春季畜禽填槽补栏工作。截至目前,该镇已为350户贫困户发放鸡苗2.1万只、鸭苗5000余只,送技术指导手册2000余份,同时建立脱贫户微信群,推送服务指导20余条。

“到户产业扶持项目,由县、乡组织实施,各户根据实际发展。”该县扶贫开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更好地帮助贫困户落实好“四小工程”,该县要求镇村干部、驻村农技员、帮扶干部适时帮助脱贫户做好养殖及生产经营场所的消毒杀菌工作,严防疫情发生,并要做好技术指导、动态监测、项目验收等工作,确保群众稳定增收。

今年,为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确保脱贫户稳定增收,南部县快乐川娃众康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四川安霖农业发有限公司联合在该县12个乡镇建起12个大型养殖园,年出栏20万只鸡,吸纳附近1200余名脱贫户入股,年底按比例足额分红发放,同时,带动脱贫人口200余人务工,人均年收入近5万元。

3 成效显著 群众走上奔康路

前段时间,东坝镇打鼓山村村民杜正明逢人便推荐他家的柑橘。他家的400余株柑橘树2019年开始大批挂果,每株最多可以达到60个果子,算下来就有6000余公斤,且口感好,酸甜度适中。

受疫情影响,柑橘出现滞销现象,该县各单位、乡镇、村(居)党员干部立即行动,出谋划策、开拓市场。该县邮政管理局通过电商平台打开销路,将南部的“山货”打造成城里的“俏货”,并卖向全国各地。

打鼓山村第一书记龚可介绍,目前,该村晚熟柑橘产业园中的柑橘树成为村民的“摇钱树”、该村脱贫户致富的当家产业。

“发展产业是实现群众脱贫的根本之策。”龚可介绍,打鼓山村因地制宜,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连片建成脱贫奔康(柑橘)产业园,带动周边800余名群众入园务工;引导脱贫户和非贫困户发展“四小工程”180户,实现“创业园”“托管园”“就业园”全面落地开花,全村户均年增收超万元。

走在铁佛塘镇国公村的柑橘产业园里,1100亩“不知火”“春见”等5个品种的柑橘树长势喜人,该村32户脱贫户房前屋后自留地里,橘树成林的“小庭院”达到60余亩。每年,仅凭这一项收入,该村脱贫户人均增收超过4000元。

该村82岁老人鲜长安和老伴的生活如今是有滋有味,这源于他家栽植的3亩多柑橘树。他请了几名村民帮忙打理,每年除去开销,收入超万元。“我这把年纪了,还能当回老板,真过瘾。这片柑橘树是我们老两口的养老钱。”鲜长安笑着说道。

近年来,该县坚持“长短结合”发展产业,在全县范围内形成以晚熟柑橘为主,道地药材、木本油料、生态养殖同步发展的“1+3”特色产业体系,其中,柑橘产业已形成盘龙至八尔湖、定升公路沿线、火峰至长坪山总面积达20万亩的三条产业线。

按照“宜种则种、宜养则养”思路,该县因地制宜,“量体裁衣”发展小庭院、小养殖、小作坊、小买卖“四小工程”,充分挖掘贫困群众的生产能力,并推行“龙头企业+专合组织+致富能人+贫困群众+金融保险”的“五方联盟”机制,千方百计在特色产业链上做文章,已建成覆盖所有贫困村的脆香甜柚、柑橘、食用菌、肉鸡等脱贫奔康产业园358个,群众通过入股分红、土地流转、就地务工等方式走上了致富路。

新闻推荐

“童伴之家”写大爱

本报讯(白刚特约通讯员张枥)3月31日,共青团南部县委联合县税务局、南部一小教师代表组成志愿者服务队走进楠木镇牌坊村,...

南部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南部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