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捧书卷 细嗅天府书香

成都日报 2019-12-02 01:01 大字

在2019天府书展上,读者选购图书

在2019天府书展上,一场又一场新书发布活动,让作者与读者近距离接触交流,吸引力巨大。在很多书展展位前,记者看到读者排队买书,还请自己喜欢的作家签名,与作者交流感想。

怎样才能写一手好字?

“临犀书法字帖”创始人庹纯双告诉你

怎样才能写好字?其实,九宫格、米字格当中就蕴藏着写好字的秘诀。12月1日,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出版的“临犀书法字帖”在天府书展上举行了首发仪式。“临犀书法字帖”发明者、被誉为“书法奇人”的庹纯双也现身首届天府书展,为读者破解“写好字的秘密”。

1990年盛夏,庹纯双辅导一位邻居小朋友写字,他见这个小朋友字写得张牙舞爪,跑出了米字格的边界,庹纯双便在米字格里加上一个内框,规定字都要写在内框里,并且按照竖、横中线以及对角线写好每一笔画。小朋友按照这样的方式练习,字体显得工整匀称。庹纯双在此基础上开创了由“汉字拼写格”“汉字拼写法”“标准手写范字库”共同构成的 “汉字拼写技术”,他认为,这是一种更科学的书写方式。

在天府书展现场,庹纯双向读者介绍了这种书写方式,九宫格和米字格就像是坐标,一个个偏旁部首就像积木,拼到合适的坐标上,展现出一个个规范漂亮的汉字。

庹纯双表示,几十年来,为了让大家更容易“写一手好字”,他悉心钻研,作为该技术核心的“汉字拼写格”既结合了九宫格拆分定位的功能,也吸收了米字格注重汉字对称的优势,以“内框划界、虚线定位、形块拼组、线块相依”的四大基本法则将练字难度大大降低,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成都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郭彦飞认为,“临犀书法字帖”品牌的诞生将书法转化为大众可以使用的字帖,对促进书法文化的发展和推广具有重要的意义。

庹纯双是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他还是人教版《写字教材》《写字》编委会成员及范字书写者、教育部审定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范字书写者、人教版上海地区《写字》教材硬笔、毛笔范字书写者。

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知多少?

这本书让孩子们了解传统服饰

12月1日下午,《了不起的中华服饰》新书首发仪式在天府书展现场举行。《了不起的中华服饰》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已被中宣部列为2019年主题出版重点选题。

《了不起的中华服饰》是一套民族文化启蒙的通俗百科类童书,从民族服饰切入,见微知著,以小见大,通过科普性细节还原、沉浸式场景再现,涵盖了与各个民族紧密相关的历史、地理、音乐、艺术、民俗、节庆、民居等内容,开创民族服饰文化儿童科普先河。

《了不起的中华服饰》作者杨源为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原副馆长,曾任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馆长、教授。30多年来,杨源一直致力于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研究和传播,在服饰文化和民族文化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

据杨源介绍,中国民族服饰工艺精湛、款式多样、图文丰富,与各民族的社会历史、民族信仰、经济生活、节庆习俗等密切相关,承载着各民族古老而辉煌的历史,独特而鲜活的文化。中华民族服饰呈现了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和谐景象,是当今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遗产之一。

孩子们阅读《了不起的中华服饰》,能够了解到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和博大精深,也能够认识到中华民族服饰是重要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堪称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新农村建设如何勾画村镇新变化?

《湖底的河流》记录乡村振兴新面貌

四川青年作家彭家河的散文集《湖底的河流》在首届天府书展上举行新书发布。

《湖底的河流》记录改革开放以来,一个农村孩子从乡村到城市、从少年到中年40年的生活观察和成长感悟。四川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人文艺术实践与转化中心执行主任周毅认为,该书通过个人经历,观照40年乡村史,及时感知到乡村振兴战略下故园悄然重生的温热呼吸,预示着新时代乡土文学创作的新方向,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时代性。

彭家河说:“我从小生长在农村,也在小县城生活了15年。我的成长与改革开放同步,其所见所闻,正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农村、城镇的变化。其中有落后的过去、有艰难的转型、有丰硕的成果、有深情的回望。作为时代的见证者和生活的书写者,我致力于书写自己所处的农村和城镇的变化,记录身边的人事,努力保留一段鲜活的记忆或者历史。我近年聚焦城市化进程中转型的农村,对时代变迁中的人和物进行细致地观察打量,书写时代大潮中人与物的命运,记录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的新场景新面貌。”

著名作家、四川省散文专委会主任、本报记者蒋蓝表示,彭家河的散文里有一种叙述特质,那就是在不徐不疾中对四川乡村细节的精雕刻化, 并将自己的情感与思想藏匿于细节中。他超越年龄的沉稳与大气,彰显了散文正写的伟大言路。

“日子是平静的,记忆是奔腾的,这就是彭家河对乡村的解读,对乡土的打量。”著名作家、四川省作协创研室主任马平说。

《湖底的河流》的首发,在天府书展上引起读者广泛关注。彭家河是四川省南部县人,“70后”写作者,在《山花》《花城》《散文》《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100万余字,出版散文集《在川北》《瓦下听风》《湖底的河流》。曾获四川文学奖、孙犁散文奖等。现供职于四川省作家协会。

本报记者 汪兰 摄影 胡大田

本报制图 申娟子

新闻推荐

“暖冬行动” 关爱留守娃

本报讯(高林阳)11月21日,成都南部商会联合明德助学公益组织,走进南部县铁鞭小学、保城小学等5所学校,开展以“心手相连·让梦...

南部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南部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