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天府书展今日开幕,散文集《湖底的河流》成都首发彭家河:把南充故事写给世界看
人物档案
彭家河,四川省南部县人,“70后”写作者,在《山花》《花城》《散文》《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100万余字,出版散文集《在川北》《瓦下听风》《湖底的河流》。曾获四川文学奖、孙犁散文奖等。现供职于四川省作家协会。《草木故园》《瓦下听风》《锈》《湖底的河流》《远去的乡村》《捕风者》《怀念麦子》《米》《川北可采莲》等多篇散文入选全国多省市中学语文阅读试题。
●本报记者 杨晓江
2019年首届天府书展将于11月29日至12月2日在成都举办。书展秉承“振兴四川出版 振兴实体书店”战略,聚集全国优质出版内容,为读者提供阅读文化大餐,营造全社会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阅读氛围。
今日上午,在成都市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二号馆4号活动区,南充作家彭家河的散文集《湖底的河流》正式首发。首发式上,著名作家、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伍立杨,著名作家、四川省作家协会创研室主任马平,著名散文家、四川省作家协会散文专委会主任蒋蓝,著名诗人郑小琼,四川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周毅,《读者报》总编辑蒋林和彭家河围绕“宁静且奔腾的乡土、辽阔且幽深的乡愁”主题对当下乡土散文创作进行讨论。
11月28日,记者就《湖底的河流》,对彭家河进行了专访。
A 关注时代发展和人物命运
记者:请您简要介绍一下《湖底的河流》?
彭家河:《湖底的河流》可以说是我一个人的时代乡愁。一个农村孩子从乡村到城市、从少年到中年,四十年的生活观察和成长感悟,集成了这样一本书。我计划创作一系列反映农村转型的散文,上一本散文集《瓦下听风》主要是书写农村在转型时期物与人的命运,《湖底的河流》中有不少农村的新变化新现象,今后还将对乡村振兴进行深入观察书写,努力书写新时代新乡土。
记者:您写过很多关于南充,关于乡愁的文章,《湖底的河流》 这本书,记录了乡村的过去和现在,说是在写乡村,其实也是在写乡愁,在您心中乡愁是一种怎样的情结?
彭家河: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出生地和童年生活的地方,童年时代对生活和社会充满好奇,因为所有的事件都是从未见过的,所以每个人对童年的记忆越久远记忆也就越深刻。
我在农村生活20多年,其中有落后的过去、有艰难的转型、有丰硕的成果、有深情的回望。作为时代的见证者和生活的书写者,我致力于书写自己所处的农村和城镇的变化,记录身边的人事,保留一段鲜活历史。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农村也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不少人的命运也因时代而变化。而我正好亲身经历了这些转变。我时常想起这些,就觉得有责任记录这些现状和变化。这不是简单的乡愁,乡愁现在是个时髦的词,我关注的是他们的命运和未来。
B 小题材也可以是大作文
记者:虽然您已离开家乡很多年,但是西河、升钟湖,哪怕是家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是您笔下反复书写的对象,您为什么对家乡的风物如此钟情?
彭家河:每一个写作者,其实都是在写自己最熟悉的人和事物。在我的印象中,川北风物为外界所知的还不够多、不够广,我愿意努力把南充的故事写给世界看,让更多人知道。时代变迁,其实真正能留下来的,只有优秀的文化。优秀的文化,也必然是饱含那个时代特征的先进文化。草木湖山,在历史长河之中,每一天都是不一样的,都是当时历史的映射者,都有不同的书写内容。能够把自己眼中的一切写好,能把时代特征很好地融入自己书写的对象是我努力追求的。
记者: 您的散文细腻温暖,观察细致入微, 情节生动又写实,不少文章被学校选为考试题,请谈谈您散文创作的感悟?
彭家河:我在南部县最偏远的乡村小学当过四年小学语文老师,后来又到县城中学教了几年语文,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作文要有画面感、思想性、生活气息。后来在业余写作中,就从教学工作上吸取经验和教训,注重文笔、细节、虚实等。特别是近几年,一些文章被不少学校选为考试题,让自己更不敢轻易动笔敷衍行文,必须要把每一篇文章的文学性、思想性反复琢磨再投稿。
其实对于散文创作我有一个观点,有人认为散文就是写童年旧事、旅游见闻、风花雪月这些小题材,这是把散文书写范围缩小了。其实,历史风云、时代变迁、众生命运这些大题材,散文仍然能有所作为,小题材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也可以是大作文。从某种意义上讲,散文由于其真实性的特征,让它的历史意义比虚构类的文学样式更有价值。
散文集《湖底的河流》节选
◎彭家河
瓦与风总有说不完的话,人听到的,只是极少极少。瓦与风一般都是轻轻絮语,我想,他们谈论的,无非就是坎上庄稼的长势啊、西河里的鱼啊、二帽岭上的花啊,因为每年春节前,我爹都要上房扫瓦,扫下的就是麦子、鱼骨头、小树枝这些。瓦仿佛是从不喜欢外出的主妇,风就是一年四季在外面闯荡的男人,一回来就带些外面的小玩意讲一些外面的小故事,把瓦哄得服服帖帖。
——节选自《瓦下听风》
我想像当初没有蓄水的时候,从山这边到山那边,要走过多少弯弯曲曲山路,现在只要船直直一划,就到达了。船经过的路线,正是当年在山下仰视的鸟们飞行的路线。小时候想,只有神仙可以自由飞行,现在看来,从水底向上看水面,船上的我们何尝不是在另一个世界呢?
——节选自《湖底的河流》
在川北,如果你乘船到了一个有棵粗大黄桷树的渡口,那请你一定要下船再向前走几十步,不必害怕那些温柔叫唤的护家狗;如果你远远望见树阴间掩藏着的粉墙黛瓦,请你一定不要被村前那一湾碧水迷惑,这里不是周庄也不是乌镇;如果你在弯弯的山路上遇上了一位明眸皓齿的村姑,那你就不必再向她打听哪里是临江坪了,只要顺着她乌油油的辫子一直往前走,那你便会找到临江坪。
——节选自《船舷上的临江坪》
■名家推荐
著名作家、 四川省作家协会创研室主任马平: 湖面是平静的,湖底是奔腾的,这就是《湖底的河流》发出的声音。日子是平静的,记忆是奔腾的,这就是彭家河对乡村的解读,对乡土的打量,对乡愁的扩张。作者从湖面到湖底打捞起一张张乡愁的碎片,用细腻的真情把它们连缀起来,用坚韧的力量让它们铺展开来, 拉出了一条还乡的道路,也拉开了一面容得下无尽乡愁的水域。
著名散文家、四川省作家协会散文专委会主任蒋蓝: 彭家河的散文里,有一种叙述特质,那就是在不徐不疾中对于四川乡村细节的精雕刻化,并将自己的情感与思想藏匿于细节中。 他超越年龄的沉稳与大气,彰显了散文正写的伟大言路。
四川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周毅:《湖底的河流》 通过个人经历,照见四十年乡村史, 书写乡村涅槃历程, 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时代性。本书及时感知到乡村振兴战略下故园悄然重生的温热呼吸,预示着新时代乡土文学创作的新方向。
《读者报》总编辑蒋林:彭家河没有一味地书写乡愁, 而是用平实的文字,记录乡村的过去和现在,并对未来带来启示。在彭家河的笔下,乡村是有生命的,它们在自我生长,有着属于它们自己的生命规律。
新闻推荐
本报讯(高林阳)为发现和培养声乐艺术人才,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全县文旅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大融合,11月...
南部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南部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