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庙 藏在深山人未识

南充晚报 2019-11-21 00:57 大字

■ 南充晚报记者 何显飞 文/图

在南充、广元和绵阳三市交界的深山旷野中,有一座古朴典雅的建筑,它就是南部县桐坪乡的永安庙。 今年10月10日, 历经沧桑的永安庙大殿跻身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近日,记者前往南充市最西端的桐坪乡,目睹了这座古庙的风采。

元代建筑的典范

距离南部县城120多公里的桐坪乡, 到处山清水秀, 充满勃勃生机。永安庙坐落在桐坪乡卫星村6组的一处坪坝里, 四面是高低错落的群山, 清澈的永安河把它轻拥在柔媚的臂弯里。 山环水绕的永安庙像是襁襙中安然入睡的婴儿, 终日幽深静谧,度过了漫长的岁月。

永安庙占地约1200平方米,坐北朝南,主体建筑就是永安庙大殿,大殿前面10多米处有一幢三楼一底的建筑,底层是观音殿,上面依次是药王庙、齐天大圣庙、玉皇楼。永安庙为庭堂式斗拱建筑,歇山式屋顶。建筑主体梁架为抬梁式, 正面檐下施斗拱五朵,斗拱用材较大,成为这处建筑的显著特色。 屋脊上有两条青龙,龙背各有一条鳌鱼,脊上砖雕为十二生肖。

据南部县文管所所长陈刚介绍,永安庙最早建于唐代,现存建筑是元朝时重新修建的,虽经历了700多年的风雨岁月, 但整体保存较为完整, 庙前立有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所刻的《培修永安庙碑记》石碑,大殿梁上还有题记,清楚地记录了永安庙的修建和培修经历。“全四川省境内的元代建筑仅保存12处, 南部县的永安庙和醴峰观是其中的代表,而现存的永安庙大殿是研究四川元代建筑以及川东北地区建筑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陈刚说。

记者仔细观察, 发现永安庙建筑用料较为粗大, 梁架构造形式有别于其他建筑, 营造技艺堪称巧夺天工的大手笔, 粗犷大气, 浑然一体,尤其在斗拱制作上,不但形式丰富多彩,而且做工极为精湛。永安庙整体建筑既保留了典型的元代建筑风格特征, 又融入了川北民居的建造手法, 可谓元代建筑在四川演变发展的集大成者,颇具历史、科学和艺术诸方面的研究价值。

据陈刚介绍, 永安庙最早是杜氏家族所建的庙宇, 至今仍是当地杜氏家族后裔聚会时的主要活动场所之一。

正梁上的神秘字迹

在永安庙,记者见到了一位老人,他就是当地76岁的医生杜可庆。“过去传说放在大殿屋顶中央的主梁是唐高宗御赐的‘紫金梁’,现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印证, 永安庙最早建于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到现在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去年在申报全国文保单位时, 北京和省上的文物专家到这里考证过, 我亲眼见过大殿正梁上有‘永徽二年’的字样。这些字平时看不见, 专家用一种如同摄像机的仪器照射时,才显出字迹。民间传说在安史之乱时,唐玄宗到四川避乱,曾经把这座庙子当做行宫, 这段传说和大殿上的题记在时间上是吻合的, 因为安史之乱比永徽二年晚了100来年。这次国家公布文保单位时,把永安庙定为元代建筑,我想是因为唐朝所建的庙子因年久失修坍塌或战火、意外火灾等原因毁损了,后来在元朝时重建了庙宇, 所以并不矛盾。”杜可庆说。

杜可庆介绍, 永安庙大殿现存梁上有“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补修”“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更换梁柱磉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补修正殿”等题记。“在民国年间也进行过维修,在乾隆二十四年更换梁柱和磉礅时,就是我高祖父杜芳华亲笔撰写的题记。”杜可庆说。

2002年,永安庙公布为南充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永安庙正前方数百米远处,就是唐代古西水县所属的永安镇遗址。那是一块七八百米见方的山坳,呈东南———西北走向,分布在永安河岸边。遗址范围主要包括瓦子地、楼房湾、大地岩和城池窝等4个区域。

山乡的文化乐园

永安庙是当地百姓心目中的圣地,也是他们逢年过节和闲暇时候的活动场所。“我从小时候到现在,一生中的很多时光都是在永安庙度过的,正殿两边有厢房,前边有座三楼一底的观音殿,可以说,它的每道门每根柱子是什么形状我都记得清清楚楚。”杜可庆说。

杜可庆出生于1944年农历二月二十五日, 祖上五代都是教书先生。1947年,他3岁时发蒙读书,进了堂兄杜余庆设在永安庙的私塾。1959年,15岁的他在这里代了一年课,不过当时已不是私塾,而是村上兴办的小学。那些年,在这里读书的小孩很多, 少则七八十人,多则上百人,一天到晚,琅琅书声在古刹回荡,给寂静的山野平添了生气。

“新中国成立之前,永安庙没有居住人家,我家离庙子最近,也有上百米远。新中国成立后,有三户没房居住的雇农, 被人民政府安排住进了永安庙。他们同时肩负起了照管庙宇的任务。”杜可庆说。

永安庙还是乡民们的文化活动中心,过去在农闲时节,听说书是当地人气很旺的娱乐项目。逢年过节,这里又成为各地戏班争相献艺的地方。上世纪60年代以后,南部县电影放映队每过一年半载,就会来到这里,银幕成了乡民们了解大千世界的一道窗口。

大火洗礼后焕发青春

永安庙, 承载了村民们太多的欢欣与幸福, 但也给他们留下了辛酸的一页。“永安庙观音殿失火,经乡亲们奋勇扑救,才保住了大殿,不然今天哪来的全国文保单位?”杜可庆说。

1961年农历正月初一的凌晨一两点钟, 睡梦中的人们忽然听到噼噼啪啪的响声, 有人惊呼起来:“永安庙着火了!” 人们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救火。由于当时没有通电,天色很暗,加上水源比较远,无法取水灭火,大家只好上房把瓦掀了,把椽子扳断,阻隔了火源蔓延,最终观音殿被烧了个精光,但却保住了对面的永安庙大殿。

事后人们才得知, 当时居住在厢房里的夫妇, 把灶孔下面的灰烬倒进了观音殿的屋角里。当夜突然刮起了大风,尚未熄灭的余烬被风吹开, 引燃了屋内存放的草纸和其他杂物,最终引发了火灾。这一幕, 成了笼罩在当地老百姓心中多年的阴影,此后,他们更加小心地呵护着古庙。上世纪90年代,当地村民重新修建了观音殿,并对大殿进行了修缮。

78岁的杜子仁老人,祖上几辈人都在守护永安庙, 传到他已经是第五代了,他在庙里已经守了近10年。

据杜可庆老人的儿子、卫星村党支部书记杜黎明介绍,最近村上成立了永安庙文物保护领导小组,加强了对庙宇和里面文物的保护。同时还在永安河上修建了一座水泥大桥,修建了永安庙连接村上的公路,在大殿后面修建了大雄宝殿,在另一侧修建了膳房,建起了篮球场、乒乓球台,安装了健身器材。永安庙,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世人。

新闻推荐

主动作为严密防控守护平安

今年以来,南部县警方主动作为,积极行动,重点针对县城和乡镇场镇等治安复杂情况,认真研究,勇于探索,全力加强防控措施落实,切...

南部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南部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