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山几多传奇几多谜

四川农村日报 2019-11-01 05:49 大字

醴峰观。

青山悠悠。

□贾登荣

沿 着 一 条 盘旋的公路进入南部县丘垭乡金星村境内,只见远处山峰耸立,犹如一只雄狮横卧天地间,这形若雄狮的大山名叫铜锣山。

狮 头 和 狮 尾部分,状如倒扣着的两个铙钹,它们在突兀的山石与苍老的古柏映衬下,显得逼真而威武。据史书记载,那两座山,大一点的叫大铜锣山,小一点的叫小铜锣山。之所以不叫铙钹山而叫铜锣山,是因为那里曾经是战场,铜锣是当年人们报警和传递信息的主要工具。清代编撰的《南部乡土志》载:铜锣山,在县西二百里,山脉自剑州五子山蜿蜒而来,高数十丈,群峰耸秀。

不过,“铜锣山”这个名字如今已经很少有人叫了,一般都将这座山称为皇后山或者醴峰观。那么,铜锣山是如何演变为皇后山、醴峰观的呢?

皇后魂归故里大山悄然更名

公元303年到347年之间,在四川出现了一个存在了45年的帝国——成汉王朝。

成汉王朝的创始者名叫李特,据《晋书》载,“李特,字玄休,氐人,世居巴西宕渠”。宕渠,即今天的四川省渠县东北一带。从他的祖父开始,李特家族就成为朝廷官员,驻守在今天的陕西略阳一带。晋惠帝元康末年(约公元298—300年),甘肃发生特大干旱,30余万饥民通过陕西,企图进入天府之国四川,寻求粮食,度过灾荒。作为当时一名下级军官的李特,十分同情这些逃荒的民众,不仅向他们提供食品,还将自己的营帐腾出来,收留这些流民。

由于自己的祖先就是四川人,李特跟随这些流民进入了四川。然而,有个别官员担心流民作乱,要求尽快把他们遣返回甘肃。这自然引起流民的不满。恰好,李特对西晋统治集团也十分不满,于是,他带领流民揭竿而起,向西晋宣战。在征战中,李特不幸阵亡,他的儿子李雄继续带领流民不懈战斗,最后攻占下四川的首府——成都,宣布建立成汉国,并追封其父李特为始祖皇帝。

李特的妻子罗氏,就出生在铜锣山下。据《资治通鉴》载:惠帝太安二年(公元303年)三月,西晋大将罗尚派遣何冲、常深等攻打李特的部队。同时,从涪陵来的药绅的军队也加入到攻打李特的战斗中。面对腹背受敌的不利局面,李特与李骧一道抵抗常深的部队,又让自己的儿子李荡、李雄抵抗药绅的部队。就在这时,隐藏在外围的何冲看到李特左右不支,便乘虚攻入他的北营,成功迫使李特的部将苻成、隗伯投降。

眼看大营不保,罗氏披甲抵抗,在战斗中,用刀刺伤了何冲的眼睛,使部队士气大振,渐渐扭转了不利局面。而李特在战胜常深后,也迅速回营,击败了何冲,并且乘胜攻下成都。李雄建立成汉国后,罗氏随同迁居成都,后因水土不服病死。临终前,她希望自己归葬家乡铜锣山。李雄满足母亲的遗愿,将罗氏安葬在山中。当地百姓称罗氏的坟墓叫皇娘坟。

至于是从何时起,人们开始把这座山称为皇后山,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不过,最早称此山为皇后山的,是在南宋王象之编撰的《舆地记胜》一书中。

七眼清泉无踪迹山头矗立醴峰观

在罗氏墓地前面,有一座巍峨雄壮的寺庙——醴峰观,当地人一般称做“李封观”。醴峰观现有大殿三座,为前殿、大雄宝殿、皇娘殿。大雄宝殿中梁上题记:“大元大德十一年太岁年丁未正月丙寅”。由此可见,这座庙宇是建于元朝期间的公元1307年,距今已经有700多年历史。大雄宝殿为抬梁式梁架,各旋角铺作斗拱。这座历经沧桑的大雄宝殿,是四川省仅存的七处元代建筑之一,有较高的历史和科学价值,2006年5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那么,在皇后山上,为什么要建这么一座寺庙,并且取名醴峰观呢?

据传,罗氏幼年时,身上、脸上长满了疥疮,样子相当丑陋,连邻居的小孩也不和她玩耍,她只能一个人孤零零地在铜锣山上骑马射箭,打发日子,从而练就了一身武功。

罗氏在铜锣山上习武时,口渴了就四处找山泉水喝。在如今醴峰观所在的山垭上,罗氏发现了七处汩汩流淌的泉水。每天练习累了,她就在这几口清泉里掬水饮用。两年后,有一天,罗氏对着悠悠清泉掬水时突然发现,泉水中居然出现了一个花容貌美的女子。她顿时明白,这七眼清泉,治好了她的疥疮。

在随儿子定居成都以后,罗氏身体出现不适,便想到了铜锣山上的清泉。孝顺的李雄听了母亲的话,马上派人昼夜兼程前往铜锣山上取水。饮用了来自铜锣山上的清泉后,罗氏的病一下就痊愈了。从此,李雄隔几天就派专人前往几百里外的铜锣山为母亲取水。有一年,铜锣山所在的区域发生多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山垭上的七眼清泉干涸了,连山下的小河沟也见了底。没有家乡清泉滋养的罗氏一病不起,很快便去世了。悲伤的李雄于是下令,封掉这七眼清泉。铜锣山上,从此也就没有了甘甜的泉水流淌。

到了元代,李氏后裔在皇后山上建庙,祭祀罗氏。由于这里曾经有七眼清泉,而“醴”有甜美的意思,加上又处大小两座山头之间,于是便命名为醴峰观。当地人觉得,这庙宇是李姓家族祭祀祖先的,加上这里有七眼被封掉的清泉,所以干脆就称做“李封观”。两种称呼,都得到人们的认可,便这么流传了下来。

状元墓地真假否残碑出土得实证

千百年来,流传着一个说法:欧阳修《卖油翁》文中的宋代状元陈尧咨,他的墓地就在皇后山上。这样的说法,首先出自清咸丰八年刊印的《陈氏家谱》,上面记载说,“南部县西一百八十里醴峰观小铜锣山麓,系陈康肃公墓”,并绘制了一张陈氏坟墓图。连清代编印的《南部县志》也说,北宋状元陈尧咨墓在醴峰观山麓。

对于这个说法,很长一段时间,文物界都存在疑惑。因为陈尧咨入仕以后,一直在河南、河北等地为官,并死在任上,没有终老于家乡。同时,在山上也没有发现陈的坟墓。但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的一些发现,让这一谜团渐渐解开。

1971年,当地村民在皇后山的一座小山峰上采石时,意外发现了一座被偷盗过的坟墓,正好与陈氏家谱里记载的陈尧咨墓地位置相符。这座坟墓坐东朝西,双室,室长3米、高1.2米、宽1米,室内供有小龛。墓碑上的字迹模糊不清,被人们用来砌了地坎。1985年,在当地政府和县文物管理部门的指导下,村民们从地坎里找到那块残碑加以拼凑复原,最后形成一块高2米、宽1.2米、厚0.12米的石碑。碑帽上雕刻着二龙戏珠图案,左右两侧各镌刻有云纹图案,石碑从中心破裂,文字残损,只依稀辨识出“度、使、崇、陈、咨、墓”等字,碑右边有小篆书一行:裔孙陈泽铣谨书;左侧有楷书一行:阖族裔孙敬立。与此同时,还在一个地坎发现一块封山护坟碑,这是清光绪十六年(即公元1890年)南部知县所立。上面写道:“往圣先贤名臣、忠烈坟墓禁地,历奉上谕,勑加防护……兹查有宋代先贤陈康肃公尧咨,名列乡贤……在陈尧咨坟地前后,不准附近居民侵占开挖播种、擅放牛马、砍伐……倘有不法之徒,胆敢故犯,以凭拘案严惩,用儆效尤,决不宽贷。”这些残碑的出土,还原了历史真相,从物证上证实,状元公陈尧咨去世以后,的确就埋葬在皇后山上。

这些年,随着皇后山上的元代建筑醴峰观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皇后山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了。人们到这里寻觅罗氏当年的行踪,寻找被封存的清泉,凭吊状元公的墓地。皇后山,正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游客面前。

南部县文物管理所供图

新闻推荐

侦破家禽被盗案30名群众来领钱

今年以来,南部县公安局全警参战,多措并举,扎实开展打防管控,强化破案攻坚力度,全力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稳定。10月23日上午,南...

南部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南部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