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皮影戏:薪火相传几代人 “热闹”乡村数百年

南充日报 2019-10-31 03:43 大字

●本报记者 徐嗣千 实习生 闻英

南部何皮影,因其产生在南部县马王乡亦称马王皮影。2008年6月,马王皮影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作为川北奇葩,如今的马王皮影依旧在各大舞台上绽放熠熠光芒。

何天奎和何华平作为马王皮影的第八代传承人,通过皮影进校园、发展传承人、创新剧目、承接演出等一系列方式,为马王皮影的传承和发展不懈地努力。

A绽放光芒 “热闹”乡村数百年

马王皮影根植于川北乡野,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无论在外形、表演、音乐方面,马王皮影都有很强的川北地方特色。

10月27日18时10分许,在南部县文化馆的演出场地,随着独具特色的音乐响起,马王皮影亮相于大家眼前,鼓手、锣手、胡琴手、南门先生等角色组成了一支演出队伍。他们精湛的表演,熟练的动作和根据不同人物、场景唱出的不同唱腔都颇具川北特色。演员们把不同人物、不同角色的思想感情,通过三尺白绫,表现得淋漓尽致。

台下的观众目不转睛看着这方寸之间演绎的经典故事,时而眉头紧锁,时而开怀大笑,并在故事情节高潮叠成时,不由自主迸发出一次又一次热烈的掌声。

南部县马王皮影第八代传承人何天奎告诉记者,马王皮影发源于有省级传统村落之称的马王乡观音山村,始创于清雍正年间,迄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公元1723至1735年间,南部马王乡农民何应贵受皮影艺术影响,决定拜师学艺,并于学成之后创办了皮影剧团,取名“兴隆皮影社”。也就是那个时期,“南部何皮影”诞生。

何华平是何天奎的堂弟,也是马王皮影第八代传承人。1989年,何华平的父亲何正同的“二人皮影”表演十分精彩,在“四川首届专家日”会议上引起反响。他一人操纵几十个皮影,又演又唱,生动细腻,栩栩如生,连皮影喘气的动作都表演得跟真人一样。为他伴奏的乐师就是何天奎,他一人同时操作小鼓、堂鼓、锣、钵、镲等打击乐器,还要拉胡琴、吹唢呐,精湛的技艺令观众赞叹不已。一台大戏只用1人拦门(表演),1人演奏全堂乐器,创造了“一口说唱千古事,两手摆弄百万兵”的奇迹。

随后,何正同带着他的两人皮影班又参加了成都国际熊猫电视艺术节和在重庆举办的中国首届长江民间工艺艺术节,受到中外专家和观众好评。

“随着政府和文化部门的支持投入,近年来南部县马王皮影迅速发展,不断在中省媒体亮相,《走遍中国》《欢乐中国行》《中国第二届皮影艺术节》等都出现了马王皮影的身影,这不仅让更多的人知晓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让它在更大的舞台上熠熠闪耀。”何天奎说,我们的艺术贴近生活,也包含了经典故事,同时也述说了人生哲理,这份传统艺术正是有精髓在其中,才会有群众对它如此热爱。相信在将来会有更多的人热爱它、学习它、传承它。

B世代相传 表演剧目达到170余个

何天奎和何华平是堂兄弟,他们从小就在一起生活。何华平说,他们是皮影世家,爷爷何南山尽管眼睛不方便,仍然在80多岁的高龄时让家人背着他去演出。而父亲何正同7岁就开始跟爷爷学皮影戏,15岁就自己独立演出。所以,从小就耳濡目染的何天奎和何华平堂兄弟也逐渐爱上了这项艺术,并走上了皮影之路。

“首先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灌耳风’,每次爷爷和父亲去演出,我和堂哥都会跟着去。当时不会,只能坐在一旁听,听故事人物情节,听他们的唱腔。”何华平说,那时候,农村人都喜欢皮影戏,庄稼地旁边、冬天结冻的粪堆上、学校的操场等都是马王皮影的“舞台”。所以每一个地方都有他们的回忆。

随着年龄增长,何天奎和何华平对马王皮影有了更深地了解,并在父辈的引导下开始专业学习每一项技能。从鼓手、到胡琴再到唱词,训练都十分严谨,常常因为一个小的细节,会吃很多苦头。

“我父亲对唱词非常严谨,即便是意思相同,但是一个字都不能有差错,所以我们背词的时候感觉到很头疼,如果不能完全背下来,就不能吃饭。”何华平告诉记者,虽然回想起来很心酸,但也正是这样的刻苦训练,才造就了如今的马王皮影。

何华平表示,尽管学习马王皮影非常艰苦,甚至是枯燥难熬。但是因为从小对它的热爱,反而感觉是一件幸福的事。

“所以每一次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都不会想到放弃,而是调整心态,一步一步经历了这些磨难后,才更能悟出其中的道理。”他说。

何天奎告诉记者,在那个年代,白天人们主要忙着生产,为了更好地生存,他和堂弟何华平只有晚上才能到附近县上的乡村演出,演出完基本上都是大半夜了,非常辛苦。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他们开始专门经营马王皮影演出。从此,马王皮影开始到蓬安、西充、南充等地演出,影响力也逐渐扩大。

“我们那时非常受欢迎,群众基础很好。每到一处,都非常成功,也让我们找到了成就感。”何天奎说。

“爷爷留下了72个剧目,父亲又增加了50个本剧目,我和堂哥何天奎又结合实际以及现代元素增加了50余个剧目。”何华平说,如今马王皮影的表演剧目已经达到170余个。

“我们根据现有的文化需要创作了中秋元素的《嫦娥奔月》、七夕节元素的《天仙配》等一系列作品,越来越具有现代元素。”何天奎说,这项艺术要让年轻人喜爱,就要结合他们的喜好和文化精髓进行创作,只有这样才能让马王皮影更加有活力。

C传承创新 马王皮影将走得更远

“2008年6月,马王皮影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并在政府文化部门大力支持下,得到迅速发展,但是作为自身也不得不去探索马王皮影的传承之路。”何华平说。

何天奎说,随着现代文明发展和传播手段的进步,电影和电视对皮影造成了很大冲击,堪称电影鼻祖、动画先辈的皮影戏被冷落了。人们只能偶尔在庙会上,才能偶尔看到马王皮影戏的影子,且精心观赏的大都是老人。为了保住马王皮影,留住川北文化的“根”,他们采取了多项措施来挽救。

何天奎说他们进行了教育上的普及和深入,在马王皮影的诞生地马王乡小学,坚持对小学三年级以上学生进行每月两个学时的皮影课教学,以及每月一个学时的皮影现场演练,让皮影艺术进入校园,走进课堂,得到传承。

何华平表示,他们不仅在南充范围,甚至在全国各地接下商演,不仅能通过这样的方式筹集相应的经费,也能进一步扩大群众基础,让马王皮影的影响力得到增强。

今年11岁的何宗雨是何华平的儿子,为了让马王皮影将来能够继续传承下去,何华平在周末和假期内都在精心培养,不管是从乐器、唱腔还是操作上,都手把手地指导。

“目前他主要还是在听的阶段,让他逐渐去了解马王皮影的历史,了解其中的故事情节以及人物形象,并适当指导一下乐器方面的技巧。”何华平说,从现在的状况来看,何宗雨还是有一定基础,相信通过努力,一定能把这项艺术传承下去。

在采访中,南部县文化馆馆长王凤娟还告诉记者,他们正在制订方案把文化馆的一处场所,改造成为南部县非遗项目的演出场地,让这些艺术能够更好地在舞台上展现。

“对于马王皮影来说,保护只是一种必要手段而非目的,如何培植皮影生存的土壤,使其能够自身茁壮成长在艺术的舞台上,这才是我们的真正目的。”王凤娟表示,马王皮影要发展,离不开皮影艺人和皮影从业者的智慧和创新。只有让马王皮影赢得市场的认可和尊重,它才能真正回归人们的视野,走出一条健康发展的传承之路。

新闻推荐

产粮大市南充 获千万奖励资金

本报讯记者昨(23)日获悉,省级财政安排了1.05亿资金奖励产粮大市(县),南充获得产粮大市奖励资金1000万元。南部县、西充县、...

南部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南部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