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水南部“四水共建”
四处找水吃
四处找水吃
■ 南部记者站 张枥 李果 高林阳 文/图
南部县位于川东北“干旱走廊” 的腹心地带, 过去受地理位置、制水条件、城镇化进程等因素影响,工程性缺水、季节性缺水、区域性缺水和污染性缺水“四大问题”较为突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近年来,南部县坚持生活水、生产水、生态水、观光水“四水共建”, 不仅解决了105万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 还利用丰富的水资源,发展起亲水旅游。
曾经:“家住山包包,吃水靠肩挑”
10月29日, 寒坡乡四房嘴村67岁村民雍文敏起床后,拧开水龙头准备洗菜做饭,回想起当年挑水吃的情景,老人感慨颇多。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家家户户都备有扁担、水桶和石水缸。如今这些东西都没有用处了。”雍文敏说,过去家里人口多,每天的人畜饮水全靠人挑,一口大石缸要装4挑水。那些年,他每天都要到离家一里路远的水井挑水。
让雍文敏最难忘的是,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南部发生了一场大旱,家家户户缺水吃。他早上不到5时就要起床找水,等他挑着水桶赶到水井边时, 已有不少村民担着水桶排队等候。
四房嘴村党支部书记雍喜介绍,过去,遇到旱情, 村里的老井根本满足不了村民日常用水需求。同时,井水的矿物质含量很高,水污染严重,对人们的健康不利。“好在如今这些问题全解决了。”
与四房嘴村一样, 长坪镇侯坪村饮水难问题过去也十分突出, 甚至制约了当地的发展,“家住山包包,吃水靠肩挑”就是该村村民当时吃水难的真实写照。
“过去,我们要走2小时路,到离家几公里外的地方找水。” 侯坪村68岁村民张秀琼说,以前,她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吃上自来水。2015年,南部县大力推进全域饮水安全工程,建成了楠木水厂, 并将自来水主管铺到侯坪村。2016年, 张秀琼一家吃上自来水的愿望终于成真。
改变:从“水难吃”到“吃好水”
“这口机井可是我家的‘宝贝’,既能解决生活用水, 干旱之年还能用于庄稼的灌溉。”小元乡柳树湾村村民赵俊贤说,过去,当地流行着一句顺口溜:天上下雨地下流,雨停三天人人愁。那时,一年四季不管天晴下雨,缺水都是常态。虽然村里露天水井有水浸出,但量少,村里人口多,用水青黄不接。1998年,他家因水源问题,被迫从半山腰举家搬迁到山下。 为解决一家人的生活用水,他找来钻井队,采用石油钻井技术打深井取水。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柳树湾村的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生活条件逐渐改善的村民开始在自家房屋前后打水井。但是遇到干旱天气,水井还是缺水,得到处找水吃。多年的缺水,让村民积累了一些蓄水经验。每年雨季,村民便把山洪与雨水引入就近的堰塘里,干旱时可解决一段时间的生活用水。
上世纪90年代末,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农民用电得到保障后,开始购买抽水泵,接上一截水管置于机井内,需要时合闸抽水。
“水是生命之源泉,亦是农业之命脉。”柳树湾村党支部书记赵立贤介绍,过去,村里因地理条件限制,生活用水靠深井取水,生产用水靠村上修建的2口大堰塘。如遇严重干旱,田地里颗粒难收,村民填饱肚子都成问题,“好在这一切都成了过去时。”
“南部县水资源十分丰富, 但分布不均匀、不平衡。”南部县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过去,干旱缺水成了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1976年,南部县积极开发利用地下水,建成集中机井2000余眼, 解决农村群众30万余人吃水难问题。同时,全县群众集资筹劳,动工修建升钟水库, 并于1984年下闸蓄水。1987年5月,升钟水库调水工程干渠和支渠投用,成为库容量达13.9亿立方米的西南地区蓄水量最大的人工湖。近年来,南部县把城乡一体全域供水工程作为重大民生项目来抓, 农村群众实现了从“水难吃”到“吃好水”的飞跃。
新闻推荐
本报讯(黄飞腾魏勇)10月21日,南充市南部县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徐世龙主持召开县总工会党组对照党章党规找差距专题会...
南部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南部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