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行渐远牛皮菜

南充晚报 2019-08-27 00:33 大字

□ 贾登荣(南部)

这些年回乡, 照例要到曾经挥洒过青春汗水的田间地头走一走。行走中,乡亲们家的菜地不时从眼前掠过。不过,反复观察发现,在琳琅满目万紫千红的蔬菜中,唯独有一种菜好像越来越少了: 那就是曾经遍地皆是的牛皮菜。

牛皮菜,学名恭菜或莙达菜,是藜科甜菜属中的变种。在川北乡下,被称做甜菜。唐代苏敬主持编纂的《唐本草》一书中就记载说,牛皮菜“夏月以菜作粥食,解热,止热毒痢”。然而,对于这种外来的蔬菜,在相当的时期, 却认为它是难登大雅之堂的菜。清代著名的植物学家吴其浚在所著的《植物名实图考》中如是写道:牛皮菜“味甜而不正,品最劣,易种易肥,老圃之惰懒者植之。……至甘而浊且邪,则士大夫、农圃皆贱之。”因此,牛皮菜被认为是一种“下贱之菜”!

对于我来说,记忆最清晰最深刻的,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无论是集体的蔬菜地,还是家家户户的自留地, 种植得最多的就是这“下贱”的牛皮菜。家家户户餐桌上最常见的,也是牛皮菜。

据老人回忆,其实,过去我的老家南部县,牛皮菜不是主打的蔬菜,种植多的,是白菜、萝卜、青菜等等。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食糖供应紧张。有一年,公社要求每个生产队种植牛皮菜, 秋后由供销社收购作为造糖的原料,并且下达了种植计划。如果不完成,就要追究责任。于是,牛皮菜在田间地头轰轰烈烈地长了出来。 但到了牛皮菜大量上市后, 供销社并没有收购这些牛皮菜。问及原因,说是县里计划办的糖厂因为资金缺乏,流产了。没办法,只好把牛皮菜分给每家每户。就这样,牛皮菜走进了农户的饭桌。

不过,从天而降的牛皮菜,很快摇身一变,成为人们心中的救命菜。就在政府号召种植牛皮菜的那一年, 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造成粮食严重减产。农户分得的口粮,比上一年减少大半。一进入农历正月, 相当多的人家都处在无粮下锅的困境中。这时,人们把目光投向生长得蓬蓬勃勃的牛皮菜身上。整整一个春天,家家户户的饭锅里, 都飘荡着牛皮菜的味道。产量高,存活期长的牛皮菜,成为粮食短缺的重要补充, 帮助人们度过了饥荒岁月。

农民的情感是质朴的, 农民也最懂得感恩。走出困境的乡亲们,开始自觉种植牛皮菜了。从此,牛皮菜在老家扎下了根,取代了许多土生土长蔬菜的位置,坐上了蔬菜种植的第一把“交椅”。最先,人们将牛皮菜与米、面混合在一起煮稀饭。随着牛皮菜种植的普及, 单一的吃法已让人乏味, 人们开始研究食用牛皮菜的新方法。慢慢地,发明出凉拌牛皮菜、红烧牛皮菜、牛皮菜烩胡豆、牛皮菜炖腊肉等各式做法,满足口腹之需。

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困扰农民几千年的吃饱问题,在短短三年间得到解决,“菜当半年粮”的日子也退出历史舞台,牛皮菜逐渐从人们饭桌上撤离了,沦为了猪饲料。种植的面积与规模,也减少了一些。牛皮菜种植的最后一个高潮,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那两年,县上推行“年出栏百万头生猪”计划,号召家家户户大养生猪,并且当成硬性指标。生猪饲养量的增加,生猪饲料出现短缺。于是,人们又想到了牛皮菜。很快,减少的牛皮菜面积恢复了, 甚至大有疯狂扩张的趋势。

也就在脚步铿锵变幻莫测的时光里,老家的田间地头, 牛皮菜渐渐由主角变成配角,退到十分不显眼的位置了。

今年春节,在乡下待了几天。闲暇无事,到田间地头走一走, 直到要折返回家时,才在一块菜地的角落看到稀稀疏疏的几株牛皮菜。回家问母亲:咋种牛皮菜的突然少了呢?母亲说,牛皮菜,农户早不当主菜了,加上现在生猪都是大型养殖场饲养,用的是配合饲料,一家一户散养猪的很少,牛皮菜当然没市场了哟!

原来,牛皮菜的渐行渐远,一是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是农村生产方式的改变。两种因素叠加,导致了曾经红红火火的牛皮菜,成为“明日黄花”。

牛皮菜由主角变配角,让人感受到世事变迁的法则。当再次路过菜地,眼前涌动的,全然是绿色的芳香。

新闻推荐

近百名小选手 相聚南部争“拳王”

本报讯8月18日,由南部县教科体局指导的儿童青少年武术搏击争霸赛在该县圣桦时代广场举行,吸引了来自成都、绵阳、南部...

南部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南部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