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书法家王友生绸子上写字成绝活
■ 南充晚报记者 何显飞 文/图
在南部县警营,有一个被人们誉为诗书文三奇的老警察,他的书法作品《龙之冠》从全国上万件龙字主题艺术作品中脱颖而出,被镌刻在北京八达岭新长城上; 还代表四川公安向北京奥运会献礼《九龙迎奥运》书法长卷。
从一个昔日靠自制笔墨的草根爱好者, 到今天享誉全国的书法家, 王友生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艺术求索之路。近日,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土办法”制作“文房四宝”
王友生,1961年出生在南部县石泉乡渔池湾村6组。 他的父母都是农民,他从小特别渴求文化。在小学三四年级时,他就喜欢背诵唐诗宋词,阅读《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名著。
11岁的王友生在村小读四年级时,看见教语文的熊老师在练习毛笔字,一个个方正秀雅的字像有神奇的魔力吸引了他幼小的目光。 他便暗中观察老师怎么写毛笔字,回家后便悉心模仿起来。那时他家里非常贫穷, 根本没钱为他购买毛笔和墨汁,他便找了一些麦秆,又采摘了一些牵牛花的花蕾, 将尚未开放的花蕊插进麦秆里,这样一只简便的“毛笔”就制成了。没有墨汁,他就在田里舀上小半盆清水,再把锅底的黑灰刮下来,倒进盆里搅匀, 这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墨汁也就有了。没有练习本,他就到处收集废书报和空烟盒等, 叠成一个厚厚的大本子。“土办法” 制作的文房四宝就这样搞定了,每天放学后,他做完作业,做完家务后,就拿出自制的“行头”,开始练习写字。
“开始写的时候,一个个钢叉大字不成样子, 和熊老师写的字没法比, 我也不灰心,坚持练习,这样过了几个月,看上去就好多了。”后来王友生用长年累月勤工俭学积攒的钱,购买了毛笔、墨汁。当时石泉小学有几位老师,像王贵荣、郑培廉、何国安等人,书法上均有较深的造诣,王友生经常观摩他们写毛笔字,博采众长,吸收营养。到小学毕业时, 他的毛笔字已写得像模像样,初具入门境界了。
家境贫穷不忘潜心练字
1975年元月,王友生远赴新疆当兵。在部队,无论多忙,他从未放弃心爱的书法, 一有空就全神贯注地握起了毛笔。1979年4月王友生退伍时,已俨然是一名书法界的新军了,其行书、草书和楷书均达到了一定造诣。
退伍后,王友生回到了家乡,又读了两年高中,毕业后,他到石泉乡小学担任代课教师。“那时家里还很穷,为了节约成本, 我像小时候一样自制笔墨。”王友生风趣地说。
他的笔杆是细木棍或竹棍制成的,而笔尖则采集谷穗脱粒后的细须, 或用高粱秆上的细须绑在笔杆上制成。 每年光这样的笔他就要用数十支。而纸呢,他除了收集废报纸, 还要到废品收购站去购买废旧纸张,裁成16开大小,装订成本子。墨水虽然是从商店购买的墨汁,但为了增加用量, 他采用了大剂量的注水办法,就是在大半盆清水中倒上几滴墨汁,然后用笔蘸着写字。因为墨水太淡,干了并没有留下多少痕迹, 他又在本子上反复练习,往往一页废报纸的两面都写上七八次,直到纸泡烂了才作罢。 每年他都要用上七八十个这样的本子。
每年春节前, 王友生家都会排起了长龙,远近乡亲都带着红纸,上门求他书写春联。王友生从来都是来者不拒,乐意为大伙服务。他说,这正是练字的好机会,我平时哪里舍得买这么好的纸练字呢?
《九龙迎奥运》北京展出
1983年, 他进入南部县公安局大桥派出所,当了一名治安员。1987年,他进入南部县公安局交警大队, 后长期担任办公室主任。 每天在完成繁重的本职工作之余,一回到家中,他就一头扑进了书房,要么读书写作,要么练习书法,数十年来几乎天天如此。
经过长年累月坚持不懈地练习,王友生成为本地知名书法家, 所写的篆、隶、楷、行、草等字都颇有功力。
在进行书法创作的过程中,他对“创意书法”产生了浓厚兴趣。“创意书法”就是对传统书法进行创造性地简化, 是对传统书法作品诸要素的重构和运用。
1988年, 王友生在游览长城的时候,看到有人站在长城上写“龙”字。从此刻进了王友生的心扉,他开始运用各种字体书写形态各异、风格不同的“龙”字。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前,王友生萌生了书写一幅由9个龙字组成的书法长卷,命名为《九龙迎奥运》,为北京奥运会献礼。他的设想得到了市、县公安局和省公安厅交警总队领导的支持。这幅书法长卷共长2008厘米,由11张宣纸粘接而成。在交警大队里,时任南充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的陈广兴和南部县书法家协会主席张国文现场见证,五六名亲属和同事协助牵纸、调墨,王友生花费3个半小时,连续书写了9个字体、形态和风格各不相同的龙字, 这9个龙字又组合成一条巨龙。 写成后, 面对那9条凌空欲飞的“龙”,在场之人无人啧啧称奇。这幅命名为《九龙迎奥运》的作品,大有“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的气势(杜甫《丹青引》)。这幅长卷在奥运会举办前,先后在南充和成都展出, 受到广泛好评。后又送到送北京展出,现由上海某文化部门收藏。
绸子上写字惟妙惟肖
在绸子上写字,是王友生的一大绝活。2015年,王友生在绸子上书写了一个龙字,获得了国家版权局颁发的专利证书。
多年前, 王友生从有关文献上看到古人曾在帛上绢上写字, 前些年他尝试过,感觉不太难。2012年,他萌发了在绸子上写字的想法,试了一下,感到比在纸上写字困难十倍。“绸子是光滑的, 不吸水,我开始练习在绸子上写字时,写上去根本不留痕迹。这事还要感谢我的母亲,她鼓励我做事要有恒心, 不然我恐怕早就放弃了。”王友生说。
为了练习这门绝活,他苦心钻研,有时半夜三更也要披衣起床, 铺开绸子写字。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潜心磨砺,他达到了“心静如水,人笔合一,刚柔结合,快慢有度”的境界,能随心所欲在绸子上写出纸上一样的字了。在绸子上写出的“龙”字非常富有立体感和层次感, 看上去更见功力。
除了龙字之外,王友生所写的“寿”字成了猴寿体的代表。 一个平淡无奇的寿字, 在他笔下成了一只惟妙惟肖的猴子。这也获得了国家版权局颁发的证书。
2016年10月, 中国长城论坛组委会和中国新长城组委会向全国征选“龙”字艺术,王友生手书的一幅“龙之冠”三个大字,从一万多件龙字书法作品中脱颖而出,后镌刻在北京八达岭新长城上。
今年6月, 王友生在央视的邀请下,为印尼、尼泊尔、澳大利亚等国嘉宾题字,获得好评如潮。
多年来,王友生在练习书法的同时,还致力于笔耕,在诗歌、戏剧和小说等方面均有建树,佳作迭出,成为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南部县作协副主席。
最近,王友生从公安战线退休了,他表示,以后时间充裕了,还将在书法和文学上努力探索,以取得更大的成功。
新闻推荐
本文图片均来自川报观察7月16日,记者从四川南部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获悉,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审通过,南部皮影戏已正式...
南部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南部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