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教于乐 柳树天灯百年流传

南充日报 2019-05-08 01:01 大字

●李果 王林均 白刚

天灯、地灯和花灯统称为灯戏,都是从傩戏演化而来,是戏剧的一种表演形式。作为一种古老的戏剧表演形式,灯戏在南部境内流传已久。而天灯戏,自清代末年传至该县柳树乡杨家观村后,一直深受当地群众喜爱,并流传至今。

5月5日,笔者来到杨家观村,通过柳树天灯第五代传承人杨子群的讲述,了解柳树天灯的传承故事。

1 古老艺术隐藏山村

“作为川剧的一种表现形式,天灯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极高的艺术价值。”一提到天灯戏,今年73岁的杨子群就来了精神,侃侃而谈。

“作为一种祭祀活动,天灯是从傩戏中的‘跳加官’‘端公跳坛’演化而来,和地灯、花灯一脉相承。”据杨子群介绍,柳树天灯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唐朝。是唐太宗为替母亲消灾避难祈福而在宫廷里举行的一种仪式。后来,这种表演艺术逐渐流传到民间。

清代末年,由于瘟疫和疾病横行,作为消灾祈福的一种方式,天灯流传到柳树乡,并成为当地春节期间最受欢迎的一项仪式。“天灯的演出从除夕吃过年夜饭后开始,一直要持续到正月十五。”杨子群介绍,后来,天灯在当地逐渐从一种消灾祈福的仪式演变成为一项文娱活动,在当地非常受欢迎,成为每年春节娱乐活动的主打节目。

12岁起,杨子群就跟随敬光综、杨万太等当地老艺人学习柳树天灯。“说是学习,其实就是他们在台上表演,我在台下模仿。”就是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中,杨子群对戏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了如指掌。

2 情节生动寓教于乐

“说起当家就当家,说起当家就乱如麻,清早起来七件事,油盐柴米酱醋茶……”每天没事时,杨子群都会哼唱几句,品味其中的韵味。

“和地灯、花灯相比较,天灯虽然短小,但却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杨子群介绍,天灯戏只有一幕,表演总时长仅1小时左右,是一种民间土生土长、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小戏,塑造了媒婆李二嫂、李二嫂干女儿苏二姐以及张裁缝、李屠夫和庄稼汉兵郎子等人物形象。

“天灯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它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杨子群介绍,剧中矛盾冲突激烈,媒婆李二嫂想将干女儿苏二姐嫁给有钱的李屠夫或者张裁缝。苏二姐却看中了“上无片瓦,下无鼠粮”但积极上进的庄稼汉兵郎子。经过一番激烈抗争,苏二姐最终如愿以偿嫁给兵郎子。

“这部戏能引导观众树立正确的婚恋观。正是凭借这种寓教于乐的艺术魅力,天灯才让我们这里的大人小孩如此着迷。”杨子群说。

3 流传至今深受欢迎

在长期的观摩和学习中,杨子群不仅熟悉了天灯的每一个环节,还学会了敲锣、打鼓、吹唢呐等技艺。1979年,当老一辈表演艺人逐渐退出舞台后,杨子群接过了柳树天灯传承人的接力棒。

“任何一门艺术,都要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为弥补配乐单调等不足,提高柳树天灯的艺术表现力,杨子群不仅完善了表演环节的器乐演奏,还根据牌调对唱腔进行改进,让柳树天灯更符合当地人的“口味”。

为让更多人了解并喜欢柳树天灯,每年春节期间,杨子群都会组织表演团队走村串户演出。“白天到各家各户表演,晚上则选择一处宽敞的地方集中表演。”杨子群说。

随着时代的变迁,2000年以后,柳树天灯也遭遇了青壮年演职人员流失、演出市场缩水等困境,但杨子群等人并没有放弃,而是通过吸收具有一定文化的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加入演出队伍、主动参加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等方式让柳树天灯继续传承下去。

近年来,柳树天灯不仅活跃在柳树、升钟、大坪一带,还在由该县文化馆举办的群众文化演出中获得三等奖。

新闻推荐

成都出现八级大风 四川暴雨蓝色预警还在生效中

四川暴雨蓝色预警还在生效中华西都市报讯(记者吴冰清)为了应对气温这个“灭霸”,四川人殷切呼唤着风雨雷电组成“复仇者...

南部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南部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