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教师沈鸿 用泥巴捏出大千世界

南充日报 2019-03-27 01:37 大字

●李果 王林均 高林阳

教育孩子们要热爱祖国时,沈鸿会和大家一起制作泥塑长城,引导孩子们将抽象的爱国情怀融入到形象的泥塑作品中;教育孩子们要努力学习时,沈鸿会和孩子们用泥塑作品再现“陈氏三状元”头悬梁苦读书的情景……寓教于乐的方式,不仅让泥塑逐渐成为沈鸿所在的南部县大桥小学的特色艺术课,更让这门古老艺术在南部县中小学校中生根发芽。3月21日,笔者来到大桥小学,了解这位退休教师与泥塑的不解之缘。

幼时结缘 情系一生

“泥塑是一种从土地里孕育的草根艺术,取材便捷,能直接表达情感,歌颂生活,所以千百年来泥塑都深受人们欢迎。”每当提及泥塑艺术,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后来又长期在农村工作的沈鸿对泥塑有着深厚的感情。

上世纪60年代,南部县涌现出姜全贵、张增辉、张永海和唐安平等一大批优秀的泥塑艺人,其中最杰出的是永庆乡的姜全贵。作为优秀的民间泥塑艺人,姜全贵曾和四川美术学院的师生一起塑造了由114个真人大小的泥像组成的大型泥塑群雕《收租院》。这些泥塑群雕曾陈列在被当作中国地主阶级“总代表”的刘文彩的庄园的陈列馆内,用于揭露地主对农民的血腥压榨。

那时候,泥塑作品的题材非常广泛,不仅有各类飞禽走兽,还有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形象。小时候的沈鸿就是在耳濡目染中喜欢上了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只要一有机会,他就会模仿别人制作各种各样的泥塑作品当玩具。“虽然那时候做的东西并不好,却让泥塑这门传统艺术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根。”回想幼年时期和泥塑艺术结下的不解之缘,沈鸿记忆犹新。

刻苦钻研 提升技艺

1981年,工作后的沈鸿不仅没有因为繁重的教学任务放弃了对泥塑艺术的追求和热爱,反而把它当作业余时间最大的兴趣爱好,用泥塑作品反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用最普通、最常见的泥土复原自己喜欢的东西,是最快乐的一件事。”沈鸿说。

“当时制作泥塑作品全凭感觉,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制作什么,也没有多少技巧可言,纯属自娱自乐。”沈鸿说,他最初的泥塑作品都是一些粗糙的写实作品,并没有多少艺术价值,题材也是常见的人和物。

“既然这是一门古老艺术,我为啥不能好好地传承下去呢?”在制作泥塑的过程中,沈鸿对泥塑艺术的热爱之情与日俱增,为了提升技艺,1995年,他专程到四川美术学院系统学习了泥塑造型的方法和技巧。为了准确把握人体结构和比例,1997年,他又到南部县进修校学习了油画。

“制作泥塑不仅要细致入微,更要注入真情实感。”经过多年的钻研,无论是在整体构思布局上,还是在局部描绘刻画上,沈鸿都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风格。其不少作品被该县文化馆收藏并向群众展览。

寓教于乐 弘扬传承

“既然是一门艺术,为什么不能让它在校园里落地生根,让更多的人传承和发扬呢?”在教学过程中,沈鸿发现很多孩子也非常喜欢泥塑,于是便大胆地将泥塑制作引入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育孩子们要热爱祖国的时候,他会和孩子们一起制作泥塑长城,引导孩子们将抽象的爱国情怀融入到形象的泥塑作品中;教育孩子们要努力学习的时候,他会和孩子们用泥塑作品再现“陈氏三状元”头悬梁苦读书的情景。

通过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泥塑逐渐成为沈鸿所在的大桥小学的特色艺术教育课,制作泥塑作品也成为该校学生课外的一大特色活动。

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征,沈鸿还将该校泥塑课程分为三个层级:低年级学生制作的是只讲动态、不重细节的趣味泥塑;中年级学生制作的是注重大概轮廓的装饰泥塑;而高年级学生制作的则是注重细节刻画的写实泥塑。为了便于学生系统、详细地学习制作泥塑的技巧,沈鸿还编写了名为《小学泥塑技法》的乡土教材。

1997年,由于沈鸿的泥塑艺术教育成效明显,全省艺术教育现场会在大桥小学举行。现场会上,上万件由该校师生制作的泥塑作品赢得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当年,在全国少儿书画作品大赛上,该校有60多名学生的泥塑作品获奖。

如今,虽然离开了讲台,但年逾花甲的沈鸿仍会不时到学校指导孩子们制作泥塑。让沈鸿欣慰的是,他热爱的泥塑艺术在该县很多中小学校生根发芽。南部三小、建兴小学等学校因在学生中推广泥塑这门传统艺术而被命名为“南充市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

新闻推荐

恶势力集团案宣判 20名被告人获刑

■林斌南充晚报记者何显飞近日,记者从南部县人民法院获悉,2019年1月31日,南部县人民法院对“8·25”涉恶大案进行公开宣...

南部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南部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