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一度濒临失传,如今,敬氏唢呐被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六旬艺人的唢呐情缘

南充日报 2018-11-14 03:25 大字

●李果 王林均 高林阳

因为从小酷爱唢呐,多年来,南部县柳树乡高家河村村民敬文建不仅让祖辈传承下来的唢呐给附近的乡亲带来了艺术享受, 也让敬氏唢呐这项几近失传的民间艺术在升钟湖畔不断生根发芽。

11月9日, 笔者来到敬文建家,了解他和唢呐之间的故事。

年少 跟着艺人学技

敬文建家的客厅中,大大小小的唢呐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笔者见到他时,他正坐在客厅的椅子上自娱自乐地吹着唢呐,伴随着唢呐孔上几根手指的翻动,圆润悦耳的声音立刻传了出来。

“舌、指要配合协调,肺活量要好,同时要掌握一些基本乐理知识。”聊起唢呐的话题,不善言辞的敬文建打开了话匣子,讲起了这些年来他总结出来的吹唢呐的经验。

今年62岁的敬文建自幼喜欢听别人吹唢呐。“小时候,无论是哪家有红白事,还是请人唱大戏,都会吹唢呐,声音一响起心里就会感到莫名的快乐和兴奋。”回想起自己和唢呐最初的“情缘”,敬文建记忆犹新。

16岁那年,敬文建开始跟随本村的唢呐艺人敬文明学习吹唢呐。由于没有曲谱,自己也不懂曲谱,敬文建只能通过师父讲授和模仿学习相关技巧。凭借师父传授的技巧和自身对唢呐的喜爱,敬文明很快学会了吹唢呐。

“要想真正地吹好唢呐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在那个条件艰苦、生活困难的年代。”敬文建告诉笔者,当时,由于家中经济困难,他白天要帮家里干农活,只有到了晚上,才有空闲时间练习吹唢呐。由于吹唢呐时会发出很大的响声,为了不影响邻居休息,敬文建便独自一人点着煤油灯躲在自家狭小、潮湿的地窖中练习到深夜。

不到1年时间,敬文建便学会了当地流传的所有唢呐曲目,并能够独当一面外出演出了。

中年 经历唢呐由盛到衰

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是柳树乡以及周边地区唢呐最盛行的时期。“那时候,无论哪家遇到红白事还是为老人祝寿,都会邀请我们。”敬文建说,当时,他不仅经常到县城以及周边乡镇吹唢呐,还多次被邀请到阆中、广元等地吹唢呐。“每到一处,主人家都会恭恭敬敬端上茶水招待。唢呐一响,还会有很多人围过来看热闹,我们也越吹越有劲。”忆及曾经历的辉煌时期,敬文建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吹唢呐是很有讲究的,曲目也有很多种。”据敬文建介绍,流传于升钟湖畔的唢呐曲目主要分为杂牌子和调牌子两大类。其中,主要运用于戏曲配乐中的杂牌子又包括官牌、将军牌等种类,每一种类都对应有不同调子;而调牌子又分为应用于结婚、寿诞中喜庆类和丧事中的悲伤类两大种类。他们会根据不同的情景和雇主的要求,吹奏相应的曲目。

时间进入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升钟湖畔民间的戏班子减少了,为婚丧嫁娶营造氛围的唢呐、锣鼓等传统的器乐演奏也逐渐被现代器乐演奏取代,曾经的唢呐艺人不再像以往那样受欢迎。为了生计,唢呐艺人们只好纷纷改行,而敬文建也被迫放弃了自己钟爱的唢呐外出务工。

暮年 唢呐被列为保护对象

“外出务工期间,虽然自己的收入比以前高多了,但离开唢呐后的快乐却减少了。”2003年,在经历1年短暂的外出务工后,敬文建回到了家乡。每当空闲的时候,他都会拿出心爱的唢呐,自娱自乐一番。

2016年10月18日,敬文建应邀参加南部县升钟湖民间文化研究协会成立二十周年暨保城乡第三届孝亲敬老节,并为观众们现场演奏了《女赐娘》《百鸟朝凤》等曲目,赢得了现场观众的掌声和喝彩声。

“如何才能保护好唢呐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不让他在我们这代人手里失传呢?”自己钟爱的民间艺术即将失传,敬文建心急如焚,也尝试过通过收徒弟等方式将它传承下去,可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而敬文建的担心也正是该县文化馆所关注的。目前,敬氏唢呐已经被列入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并尝试通过各种方式加大对其保护力度。

新闻推荐

南充市文艺汇演昨日开幕 动人舞姿吸睛无数

本报讯昨晚,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等主办的“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南充市2018年文艺汇演”在高坪文化艺术中心开幕...

南部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南部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