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户王兴猛的新生活
■ 南充晚报记者 张松 文/图
10月21日清晨6时,52岁的王兴猛准时起床,沿八尔湖跑半圈,呼吸新鲜空气,然后折回来,冲澡,喝茶,为妻子准备早餐,再到基地开始一整天的忙碌。从2016年精准脱贫开展之后,南部县八尔湖镇纯阳山村脱贫户王兴猛就过上了与城里人无异的新生活。如今在八尔湖镇,像王兴猛这样完成脱贫摘帽的村民达到741户、2617人。
排危搬迁 别墅新家新生活
王兴猛到过很多地方打工,奋斗了半辈子, 家里依然一穷二白。“打工生活不稳定,前几年家里老人相继病重去世,老婆身体不好,我两头照顾,家里哪有啥子底子嘛。”王兴猛告诉记者,他家房屋在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后裂隙累累,被定为D级危房。
“当时,扶贫组来到家里,给我讲政策,建议我易地搬迁, 把房子修进新村聚居点。”王兴猛回忆道,“说实话,当时我非常犹豫,心里完全没有底。一是家里实在没有多余的钱, 二是不知道村里的新村聚居点究竟啥模样。”
但严峻的现实让他不得不作出选择,因为自家的房子确实不能住人了。 王兴猛也没有想到,一年时间修成的新居,现代时尚,堪比别墅,但更具风味。青砖碧瓦、荷塘亭台,自来水、天然气入户,房屋四周是统一打造的景观园林。这一切就像一场梦,但又真实存在着。
新的居住环境, 改变了王兴猛的生活习惯:他不再像过去那样回家随便一扔汗衫,往门槛一坐,抽半截烟;如今,他进屋换鞋,早晚冲凉, 在家待的时间长了还要换睡衣。“这种舒适的生活,一个农村人过去想都不敢想。”
生态旅游 变身小卖部老板
纯阳山村打造的多个仿古民居村落,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像王兴猛一样,这里的村民们自然而然地养成了许多好习惯:清晨跑步,浇花护草,把家里的垃圾打包,扔到户外垃圾箱;每逢节假日,当起志愿者,穿得干干净净,到村口为游客服务。
其中,变化最大的要数王兴猛的老婆、49岁的王宗香。王宗香患有风湿病,过去经济困难时,因为缺医少药,她的手脚趾关节都有些变形。如今,王宗香依靠药物治疗,手脚比过去灵活多了,不但行走利索,还能张罗家务和掌管家里收支。
“我过去经常愁眉紧锁,心口像压着一块石头;现在我变成了正常人,心里巨石一下子移开了。”王宗香并不满足于当一名家庭主妇。看到村里游客人来人往,她心里突然有了想法———在家里开办一家小卖部。她的想法得到了王兴猛的支持, 店子的装修风格也得到镇村领导的指点,很快,小卖部顺利开张了。
纯阳山村地处山坳,曾经四周荒凉,经过“古味川北、感恩原乡”的风貌打造,如今杨柳依依、荷叶田田,原生态十足,如同世外桃源。一到节假日,木栈道上、拱桥边、凉亭处,随处可见前来休闲的游客,他们一边拍照留念,一边呼吸着这里的清新空气。
在游客消费的保障下, 王宗香的小卖部生意越来越好,不但让她找到一份新职业,挣钱补贴家用, 而且让她和王兴猛这对农家夫妻的爱情也越来越甜蜜。
致富能手 带领脱贫户奔康
这两年,纯阳山村的变化是巨大的。不仅环境变好,村民住宅变靓,家家户户致富门道也增多了。很多村民将土地流转后,从土地上解放手脚,慢慢拥有一种新身份, 搞起服务业、旅游业,比如开办农家乐、 小吃店,到景区服务。王兴猛是贫困户里比较有文化的,被大家推举出来,参加种菌技术培训,现在担任纯阳山村种菌基地的管理人。“这里有16个大棚,有27户贫困户贷款入股。”王兴猛介绍说, 每家投入扶贫贴息贷款5万元,到菌棚里既当老板,又当工人,辛勤培育一茬又一茬食用菌。
菌场消毒严格, 工人们都不必回家,一日三餐在食堂就餐。食堂是自营性质,按照每月支出的成本,由就餐人员均摊。平时,基地给每名工人预支3000元工资补贴家用,所有收入都在半年或年底,一并清算发放。
“种菌是一种高效产业,但是管理压力和技术要求也高。”王兴猛说,每公斤成品菌出厂价为8元, 每个棚产量在10吨左右。每年收摘4次,销售收入约32万元,除去成本,纯利10万元左右。 村民每年收入除了按进度偿还扶贫贷款,剩余钱就存入银行或者再投入。
贫困户都有了存款。 纯阳山村这个巨大变化, 也是近几年来各级干部倾心帮扶的结果。如今,该村所有贫困户,全部提前脱贫奔康,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八尔湖镇党委书记梁先辉介绍,纯阳山村是八尔湖镇脱贫奔康、 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围绕治理提升、生态发展和产业振兴的战略部署,累计脱贫741户、2617人,6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人口减至9户、30人。
新闻推荐
■南充晚报记者祝真珍/文凌华/图本报讯日前,记者从四川省住建厅官网上获悉,在各地推荐上报基础上,经四川省小城镇建设领...
南部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南部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