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业主来带头 贫困村有了奔头

四川农村日报 2018-07-31 06:40 大字

□本报记者 樊邦平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常面临一个难题:贫困地区的土地和人员分散,难以集中用力,集中发力。如何才能将扶贫资金和贫困地区现有资源实现整合,带动小而散的贫困户脱贫?近年来,南部县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切入点,找到了破解之法。

村里有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今年树子长势好,收益肯定比去年好。”7月26日,南部县东坝镇打鼓山村村民鲜秀菊一边忙着护理柑橘树,一边向记者讲述自己的脱贫经历。

打鼓山村位于东坝镇东部,距场镇约2公里,全村有322户1156人,耕地面积944亩。在2014年前,全村没有通公路,加之十年九旱,粮食收成少,很多村民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打工,该村一度在贫困线上挣扎。

后来当地积极推动脱贫攻坚,修好了路,建好了基础设施,村上成立了专合社,并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担负起柑橘产业园的建设任务,由此将全村带上了致富快车道。

“过去我们人均耕地面积不到1亩,农民增收乏力,如今虽然耕地没有增加,但村民的收入却翻了几番。因为我们有了带头人,大家抱团闯市场。”东坝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几年前为了带动小散农户和贫困户脱贫奔康,当地村“两委”牵头成立了南部县国凯海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南部县泥土香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这两家合作社成为当地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并以“春见”“不知火”等品种为主建设脱贫奔康(柑橘)产业园1.5万余亩,带动当地2个贫困村、5个非贫困村210户、800多名贫困人口入园发展,吸收包括所有贫困户在内的900余人就近就地创业就业。

鲜秀菊告诉记者,如今她家的土地入股了产业园,每年有一笔分红资金,除此之外,在产业园上班,还能赚一笔劳务费,综合计算,她一年的收入超过了1万元。

在产业园的带动下,如今该村已实现了脱贫。

大小业主带动贫困户抱团

打鼓山村的变化,仅仅是南部县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一个缩影。

南部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也是2016年全省5个“摘帽”贫困县之一。2016年,南部县委、县政府把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作为突破口,做大做强脱贫产业,成功实现了脱贫摘帽。

“脱贫攻坚需要带头人,农业产业发展也需要带头人,怎么办?于是我们就想到了‘大业主+小业主’的发展模式。”南部县农牧业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此当地明确了招引龙头企业,引领脱贫产业集群发展,发展专合组织,带动贫困农户抱团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之路。

当地成立了现代农业专题招商小组,采取主动出击、敲门招商的方式,围绕脱贫主导产业招引,积极发展农业专合社,并充分发挥村“两委”在产业扶贫工作中的组织带头作用,大力发展以村为单位的农民合作社,由村“两委”干部担任合作社负责人,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实行“村支部+合作社+能人+农户”发展模式。近3年来,全县共招引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6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7家;共发展农民合作社909个、家庭农场1182家;全县成片规模发展以脆香甜柚为主的特色水果8万亩、中药材5万亩、优质桑园5万亩、生态水产养殖10万亩,年出栏生猪100万头、家禽1000万只。2016年当地便建成“脱贫奔康产业园”194个,带动包括1.2万户贫困户在内的4.5万多户农户增收致富。

此外,当地还从落实配套政策,创新扶贫机制,强化科技支撑等方面开展帮扶,最终探索出一条农业产业脱贫的新路子。

例如,通过实施 “四小工程”,做到户有致富门路,当期能增收,因地制宜打造以水果为主的小庭院、以农家生态养殖和桑果林下绿色养殖为主的小养殖,致力把小庭院、小养殖培育成大品牌。2016年,全县实施“四小工程”12853户,占贫困户总数的75%,其中,小庭院4713户、小养殖6500户、小作坊780户、小买卖860户。

扶贫小议

培育新兴农业力量

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制定专门招商政策,落实人员和资金配备,整合全县扶贫资金,力推农业产业脱贫……

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的南部,开拓思维,大胆创新,闯出了一条农业产业脱贫的新路子,在帮助贫困村实现脱贫的基础上,更培育了一支新兴农业力量,为振兴乡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新闻推荐

百场电影进广场

(高林阳)7月22日晚,南部县市民广场上正在放映电影《血战陈庄》,跌宕起伏的剧情让现场观众直呼过瘾。据了解,由该县主办的“百...

南部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南部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