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时教练车,闲时讲评书南隆评书坚守者王雪明 古今事 谈笑中
舞台上, 他是跨马蜀汉的刘皇叔,也是足智多谋的军师诸葛孔明,他是落魄时候卖刀的杨志, 也是冲冠一怒拳打镇关西的鲁提辖; 生活中,他是一名普通的驾校教练,也是一名文学曲艺的爱好者……他就是被称为“南充最后一嘴”的已故评书艺人曹荣的入室弟子王雪明。
2011年,在第三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 南部县的南隆评书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曹荣去世后,王雪明捧起了坚守和传承南隆评书的接力棒。7月18日下午,记者在南部县城见到这位现年52岁的评书艺人,在他孤独而又坚韧的守望中, 记者得以窥见南隆评书的神秘面容。
自小爱好曲艺 自学评书拜师曹荣
“升钟湖的山实在美,如诗如画游人醉。千岛湖上白鹭飞,两岸青山铺翡翠。水库大坝留个影,好像天上瑶池会。升钟湖啊升钟湖,美就是你,你就是美,游人归来笑声脆……”今年6月底,王雪明原创的《升钟湖》发表在杂志上,作为南部人,这些年,家乡的山山水水总能勾起王雪明的情思,触动王雪明的笔触。多年来的积累和创作,如今的王雪明已经原创过不少歌词、快板书、评书、小品和相声作品,还多次获得过各类奖项。
王雪明跑过出租车,如今是南部县一所驾校的教车教练。虽然从事着一份和文艺毫不沾边的职业,但他的身体里从小住着一颗文艺的心,而且这颗文艺心跳动至今,热情至今。
“我从小就爱好文学、爱好曲艺,小时候没有条件进行系统的学习,就完全靠自学、模仿,特别是中国传统的文学曲艺很多都来自古典名著,所以我从小就喜欢读《三国》看《水浒》,对《七侠五义》这些书籍也十分熟悉。”王雪明的微信签名标注着“爱生活爱文学爱音乐爱曲艺”这12个字,也正是他的一种态度。
“在众多的曲艺表现形式中,我发觉评书将历史演义故事和表演融为一体,很能吸引我,于是我时常抽空看别人讲评书,渐渐迷上评书后,我又专门找来《响马传》《童林传》等经典评书,自己揣摩练习。”王雪明告诉记者,2011年5月,他去南部县文化馆办事,在馆长邓太忠的面前露了一手评书,这让正在寻找南隆评书传承人的邓太忠眼前一亮,于是,在邓太忠的牵线搭桥下,当年9月6日,在南部县文化馆里,王雪明正式拜时年66岁的曹荣为师。
“一位好的评书表演者要达到嘴、眼、手、心的协调配合。与其他方面的艺术相比,评书表现故事情节的方式相对较少,这就要求说书者用清晰的语言讲出精彩的故事,让观众能听懂,还要借助口技描绘故事里金戈铁马、晓风残月等各类场面。”王雪明说,师父因病去世五年时间了,但他时刻没有忘记,师父对他讲评书的传授,“要想成为好的表演者,用心必不可少,用心记住故事,说好一台书,要破万卷书,读书越多,故事素材越多,才能选出更为精准的语言,刻画人物方能入木三分。他说,还要用心表演,说书者在表演过程中要融入故事人物内心,这样的表演才算成功。”王雪明说。
评书现状堪忧 听众少没有说书场地
评书,也叫评词,流行于华北、东北、西北一带。在江南则称为评话。它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代就有人说书。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口头文学。讲演者一人,借助长条桌子、醒木、折扇等道具进行表演,全凭一张嘴来征服满堂听众。
“南隆评书是两代相传的世家评书,最先由曹荣的父亲曹云华讲说评书,后又传给二代传人曹荣。”王雪明告诉记者,师父曹荣的评书诙谐风趣、情节丰富,边说边比划,有声有色,惟妙惟肖,引人入胜。师父曹荣喜在书中插话,利用细节引申发挥,使听众像身临其境一样,大有“满堂风雷吼,全凭一张口”之势。
“尽管如今南隆评书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发展现状却十分堪忧。”提到自己心爱的评书,如今仅仅是他一人在坚守,王雪明感到有些迷茫:“评书表演者很少有一举成名的,投入大,收入少,没有信仰坚持不下来。现在的年轻人宁愿外出打工也不学评书,而且评书艺术对说书者的要求比较高,不仅要求口才好,还要注重肢体语言的运用。学习者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历史知识,诗词歌赋、唐诗宋词更是基本功,《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历史故事要熟悉得能背、能诵,这份辛苦也不是人人都能吃得下来的。”
摆在王雪明面前更加现实的问题还有:原来南部县还有三十多位评书艺人,南隆镇还有两个定点评书书场,可随着师父曹荣的去世和仅有的两个评书书场相继关闭,加上电视、电影的热播,如今听评书的人越来越少,讲评书的书场又没有,加上更没有年轻人愿意静下心来学习这门传统曲艺,想要传承下去也就显得力不从心。
坚守中创新 最大心愿希望有传人
去年12月,在绵阳师范学院的大礼堂里,王雪明应邀参加了由省社科联主办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他一身长衫,一把折扇,一张快嘴,登台双手摆动,双脚前跨,时而落魄样,时而愤怒起,将一段《杨志卖刀》的评书讲得活灵活现,赢得了学生们的阵阵掌声。
“评书的出现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大家都知道,评书在曲艺节目中属于弱势项目,而曲艺更是文艺界的弱势项目,因此评书陷入现在这种困境也是很自然的事情。现在南隆评书的发展遇到了许多困难,但我最大的心愿还是希望能有个书场,能够找到传承人来继承和发扬这门传统曲艺。”在王雪明看来,要跟上新时代,跟上今天展望明天,艺术样式上要拼命讨好观众才有市场,才能发展,而听众是自己的衣食父母,有了听众评书才能发展下去。为了让听众满意,王雪明在评书上也狠下了一番功夫。
“嘉陵江水波连波,日夜不停唱赞歌,英雄故事讲不完,红岩英烈李鸣珂……”王雪明创作的评书《李鸣珂严惩林之政》,通过自己的文稿创作、登台表演,将李鸣珂为四川革命运动的开展作出的卓越贡献,直到1930年4月18日英勇就义的传奇一生讲说得真实动人。
“如今我们所说的评书,随着时代发展也变得丰富多彩,成了今天的面貌。”王雪明的创作不仅写家乡人事,还紧扣时代,与时俱进,在金钱板、谐剧、小品、相声上都有涉猎,涵盖了普法、脱贫等现实题材。
今年春节过后,王雪明连续参加了全县“亲水南部 心系百姓”———2018年“文化惠民”送文化下乡文艺演出,将自己的评书、金钱板表演带到了全县各个偏远的乡村,如今累计演出达到60余场,而王雪明的计划是,尽可能地将评书带到全县送文化下乡的71个乡镇、198个村去,让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南隆评书。
“我今年也52岁了,抓紧业余时间在坚持搞评书创作和说讲,如今最大希望就是想有个说评书的书场,能够有年轻人愿意来学这门传统曲艺,能够将南隆评书传承下去。”王雪明说,无论怎么孤独,他都会乐观的相信并且坚守下去。本报记者 杜杰 见习记者 童铃曦 实习生 熊媛
新闻推荐
本报讯(任高明记者牟廷河)11日,南部县检察院走进县城关第二小学开展以“陪伴,是给孩子最好的爱”为主题的亲职教育活动,通...
南部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南部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