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爱好者到传播者 葫芦丝达人将民乐带进校园

南充日报 2018-06-27 04:16 大字

●本报记者 李然

宋先海是南充市一家企业负责人,从小喜欢乐器的他,因为偶然的机遇,与葫芦丝结下不解之缘。在零基础的情况下,仅学习两年,他便顺利通过葫芦丝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十级考试,并将葫芦丝带进校园教给学生,身体力行弘扬传统民乐。

喜爱乐器 曾自制竹笛

日前,记者在市文化馆内见到了宋先海,此时,他正在练习葫芦丝。见到记者,宋先海讲述了学习葫芦丝的经历。

“1976年,我出生在南部县乡村。”宋先海告诉记者,上小学四年级时,一位同学带了一根细长的、带孔的“竹节”到学校,“竹节”发出了美妙的声音,瞬间就吸引了他。

“由于当时农村的生活条件有限,我很少能接触到乐器。询问了同学才知道,那是竹笛。”宋先海告诉记者,由于没有多余的零花钱,所以他没能买一支属于自己的竹笛。此后,他开始琢磨,想要做一把竹笛。摸索了几天后,宋先海便跑到竹林里寻找大小合适的竹子,开始动手制作竹笛。

“竹笛制作好了后,我很激动,但一试吹,吹出来的声调根本不对。”宋先海说,经过反复对比,他才恍然大悟,竹笛上,孔与孔之间的距离是有讲究的,不能随便定。于是,他又重新量了一下竹笛上孔与孔的距离,重新制作。经过调整后制作出来的竹笛,终于能如愿吹奏歌曲。从那时起,他便对能发声的乐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两次偶然 与葫芦丝结缘

“1997年,我大学毕业后,进入南充市原啤酒厂工作。”宋先海告诉记者,在啤酒厂上班期间,一次偶然的机会,厂工会在休息期间为工友们播放了一段清音乐,那声音像竹笛,却比竹笛更悠扬空灵,如同从大山深处传来。他被那独特的音色所吸引。

“2001年,因为工作调整,我来到顺庆区工作。”宋先海说,有一次逛街,他突然听到有人在吹奏乐器,那个声音跟当年听到的一模一样。循声望去,他发现一位商贩在售卖一种形似葫芦的乐器。当即,他便走上前与商贩攀谈起来,通过交谈,他知道了这种乐器名叫葫芦丝,当年他听到的那首曲子是葫芦丝名曲《月光下的凤尾竹》。

“当场,我便萌生了学习葫芦丝的念头,于是便买下了一支葫芦丝。”宋先海说,回家后,他便开始练习,仅用了两周就学会了歌曲《婚誓》。而这时,他也发现,虽然葫芦丝的入门门槛不高,但是要吹出特色和韵味却不易。由于当时他的事业刚起步,所以没有多余的时间学习葫芦丝,不得不将这个爱好搁置了下来。

重拾爱好 将葫芦丝带进校园

“2014年,我的事业步入了正轨,有了更多时间。这时,我想起了落下许久的葫芦丝。”宋先海说,当时顺庆区文化馆开办了“群众文化培训班”,市民可免费学习乐器。于是,他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名学习葫芦丝。那段时间,他购买教材、曲谱,一有时间,就对照着练习。有兴趣,肯钻研,加上老师的指导,效果立竿见影,2015年,在培训班学习葫芦丝一年,他便考过了葫芦丝社会艺术水平考级九级;2016年,他又顺利考过了葫芦丝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十级。

“葫芦丝由一个完整的天然葫芦、三根竹管和三枚金属簧片做成,分为高、中、低音三种类型。”宋先海说,学习葫芦丝,勤练基本功是必要的,特别是要多练单吐、双吐、连音、滑音、颤音等技巧,只有熟练掌握这些技巧,才可以达到演奏的要求。

“2017年4月,应南充市城北小学邀请,我跟随辜小明老师到该校教小学生吹奏葫芦丝。”宋先海说,先期,学校拿出一个一年级班级试点,每周四下午,他们定时到学校教该班60余名学生。从最基础的识谱、认识葫芦丝开始,将自己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教给零基础的小学生,再一步步到吹奏整首歌曲。通过他们的带动,目前,该校已有300余名学生参与到葫芦丝的学习中来。

新闻推荐

全员参与 共建“平安南部”

近年来,南部县把提升群众安全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力推进平安建设大宣传、矛盾纠纷大排查、治安隐患大整治、红袖标...

南部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南部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