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县人李先复 清朝学历最低的一品大员

华西都市报 2018-05-13 05:09 大字

为李先复塑像。

文/贾登荣

三次会试不中,拣选走上仕途路

顺治7年(1650),李先复出生在四川南部县南隆镇三清村(原枣儿乡)。父亲李允登,是顺治时的进士,曾长期担任曲周县(今河北曲周县)知县。叔父李允修,举人出身,因不愿入仕而隐居乡下,读书办学。

自小起,李先复就跟着叔父读书,并立下鸿鹄之志——长大后要成为国家栋梁。他没有沾染上其他官宦子弟的坏习惯,埋头乡野,一心只读圣贤书。

康熙11年(1672),蜀地战乱彻底平息后,四川省会迁回成都,并首次举办了清朝建立后的第一次乡试。李先复沿着逶迤的驿道,从川北来到成都应试。工夫不负有心人,在这次乡试中,李先复考中了举人。

接着,踌躇满志的他,又开始长途跋涉,来到京师,参加康熙12年(1673)的会试。这一次,命运之神没有垂青他,落榜了。

但李先复没有气馁。又继续埋头苦读,迎接3年后的会试。

康熙15年(1676),志在必得的李先复,又一次走进会试考场。然而,结果又让他失望。康熙18年(1679),李先复第三次参加会试,仍然名落孙山。

3次会试,全部落榜。

今后的路怎么走呢?年近而立的李先复决定,走拣选的路从政。

清朝初期有这样的规定,举人3年会试不中者,可以参加拣选知县的考试。李先复在100多人参加的拣选中,以“体貌丰满、言词辩证、书法遒美、义理优良”被选中。

康熙22年(1683),李先复由吏部分发到山东衮州曹县(今山东曹县)出任知县。

从此,李先复走上官场,开始仕途生涯,并由偏于一方的小吏,一步一步成为朝廷大员。

主政南北两县 勤政爱民美名扬

位于山东西南部的曹县,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这里,曾经出过宰相伊尹、军事家吴起、哲学家庄子,农民起义首领黄巢等叱咤风云的人物。

来到这里任职的李先复,立志学习先贤名相,做一名勤政爱民的官员,造福一方百姓。

李先复用行动证明了这一点。在他任职的10年里,山东巡抚多次向朝廷保举他为廉官。有一件事,可以证明李先复的勤政。

山东巡抚桑额改任湖北巡抚后,要求调李先复任湖北大冶县知县。李先复接到调令,准备赴任时,曹县境内发生了一起盗窃案和杀人案。

按理说,他已是调任官员,可以拍屁股一走了之。但李先复没有这样做,而是向桑额提出缓行申请,直到把这两件案件审理得清清楚楚后,才前往大冶县就任。

康熙34年(1695),李先复从北方的曹县来到南方的大冶县任知县。

重视教育,是李先复留给大冶县人最深刻的记忆。

同治版《大冶县志》记载,李先复到任后,第一件事是修葺学校。除将昔日被侵占的学校基地一律收回外,还带头捐款、募捐,修建儒学大殿两廊,增修圣城、贤关两座牌坊,以及该县宋朝出的大儒——万止斋的祠堂。

每次童生考试时,李先复总是亲自参与阅卷,做到“选才不漏”。在当地童生赴省城、上北京参加乡试、会试时,他都亲自出马,为贫穷的学子准备丰厚的路费。

体恤百姓疾苦,是李先复在大冶县最受百姓拥戴的表现。

史书载,在征收钱粮赋税季节,李先复不准衙门差役登门催收,而是让百姓自行送来缴纳。同时,按照每户应该征收的据实征收,不加羡余(即多收一部分粮钱,向上司进贡)。

平时在办理诉讼案件时,李先复总是在原告和被告都齐聚公堂时,当场审讯案情,并做到尽量审理完毕。这样,一是为老百姓节省时间,二是避免差役吏胥从案卷中钻文字空子徇私舞弊,从而保证司法公正。

敬老爱幼,是李先复留给大冶县的又一遗产。李先复在任大冶知县期间规定,每月初一、十五为宣读法规日,让老百姓受教育;每年春冬两季,召集乡贤长者在一起,举办乡饮礼,大力倡导尊老爱幼。

尽管李先复在大冶县任职的时间只有两年,但在县志里,记载他的事迹就有50多条。

一路青云直上 错误判案遭降级

从康熙22年到康熙35年,李先复虽然在南北两个县任知县时都政声显赫,但级别却一直在七品知县的位置原地踏步。

康熙36年(1697),李先复的命运发生了极大的转折。

这一年,他被朝廷任命为陕西道御史,级别也连升三级,由正七品升到从五品。

陕西道御史的职责是,分理陕西刑名,稽查工部宝源局(今天称造币厂),核审在京工程。从其职责,可见朝廷对他的信任。

在担任陕西道御史后的康熙38年(1699),通过大量调查研究,李先复向康熙帝上了一道奏疏。

李先复在奏疏中,对科举考试中出现的舞弊现象进行了披露,并建议今后乡试、会试时,都应该派御史加以纠察,严防弊端。

康熙帝批示道:部院大臣及九卿速议,先复所请,应从之。并一再称赞李先复的建议是“良策”。

到康熙39年(1700)会试时,朝廷派出了满汉御史到考场监督。这一年,没发生过科场弊案。

李先复的表现得到康熙帝的表扬后,对他的仕途加分不少。

康熙41年(1702),李先复又连升三级。这一年五月,他先担任正五品的通政司右参议;七月,转任左参议。

通政司应该相当于现在的办公厅秘书处,专门负责将各地送到中央政府的文件进行分类整理,然后呈送皇帝批阅。这让李先复一步步接近了最高权力机关。

到九月,他又升为正四品官的奉天府(今辽宁沈阳市)府丞兼提督学政。奉天,是清朝的发源地,把李先复派到这里任职,足见康熙帝对他的重视。

没过多久,康熙43年(1704),李先复重返京师,升为从三品的大理寺少卿(相当于今天的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

就在一路青云时,麻烦降临了。

李先复出任大理寺少卿不久,给事中王原上奏弹劾吏部郎中陈汝弼,说他收取道员黄钟的贿赂。

李先复参与了该案的审理。他听了王原的陈述后认为,陈汝弼有罪,应判死罪绞刑。陈汝弼不服判决,上疏叫冤。

康熙帝下令议政大臣及九卿确核。结果,原来的供词、证词都“全属虚言”。在陈汝弼无罪释放恢复原职后,李先复受到连降三级的处分。

历经多岗考验 花甲之年督军粮

由于李先复官声好,到康熙44年(1705),他先后出任专门负责朝会时礼仪、殿廷典礼以及宣引大臣的鸿胪寺少卿、鸿胪寺卿;接着,又重返大理寺任少卿。

康熙47年(1708),李先复恢复到从三品职位,担任专门掌管舆马以及全国畜牧的太卜寺卿。

这天秋天,一件让所有官员都吃惊的任命,发生在李先复身上:他被吏部和礼部派往浙江担任乡试主考官。

江南是文人荟萃之地,朝廷选拔前往江苏、浙江等江南地区担任乡试主考官的人,历来都是在进士出身、官阶三品以上的大员中选拔。而李先复只是举人出身,去文化发达地区担任主考官,在清朝实属罕见。

乡试归来的康熙48年(1709),连升三级的奇迹再一次发生在59岁的李先复身上。

年初,李先复担任专门负责朝廷宗庙祭祀礼乐的太常寺卿;五月,他升为正三品的左副都御史;七月,又担任从二品的兵部右侍郎;九月,成为正二品的兵部左侍郎。

康熙52年(1713),李先复又代表朝廷前往嵩山祭告,然后回京师担任当年会试的副主考官,又一次创造了清朝没有的先例——举人当会试考官。

在李先复65岁的时候,一项艰巨的使命降临到他的身上。

曾经与清朝和睦相处、逐渐强大起来的蒙古准噶尔汗国大汗(相当于国王)策妄阿拉布坦,开始不断侵扰边疆。

康熙54年(1715),策妄阿拉布坦派兵袭击新疆哈密北境五寨。康熙派十四子胤禵统领大军,分路进剿,保卫疆土。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督理军粮的任务,落到了李先复身上。年过花甲的李先复,在两年多时间里,往返万里外的新疆额尔齐斯河地区等6次,共计向前线运送米粮35000担(即175万公斤),有力地保障了大军的需要。

康熙56年(1717)底,李先复完成任务后回到京师。康熙帝问他此次督粮的感受,李先复答复道:我从来没有到过高原和口外过,开始感到有些畏难。但往返了6次以后,觉得还是容易的事。在我的眼中,荒凉的口外,到处都有水草。

康熙帝听后,感慨在对大臣说,李先复是汉人,从新疆阿尔泰归来,气色甚好。这看来,边关上的水土,也容易行走呵!

古稀再上台阶 连续加级成名臣

康熙59年(1720),年逾古稀的李先复成为大清国第3个举人一品大员——擢升为六部之一的工部尚书。

就在这一年,李先复被派往两淮地区,审理最让康熙帝棘手的案子——两淮巡盐史张应诏科派案。

经过半年审理,李先复向朝廷缴命,认为张应诏“无科派”。

但是,奏章报到刑部后,却遭到驳诘,认为李先复审理得不妥。

于是,这案子就拖了下去,直到雍正元年(1723),雍正帝亲自谕批,此案已经朝廷大臣察审,不必再行诘驳,这才为李先复解了围。

关心百姓疾苦,一直是李先复为官的准则。

李先复担任兵部侍郎多年,对阵亡的士兵们给予抚恤以及发放抚恤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然后向雍正帝上了一折。

李先复指出,绿旗兵饷,省上是布政使、督粮道监放,州府县则由“一把手”监放,这中间多有虚冒克扣的现象。同时,有些官员从中勒索渔利,这有违皇上“恤兵安民”的教诲。

李先复建议,在抚恤金发放中,“在省则令提镇出结,在州府县由守土之参将、游击将军出结,并授权提督、镇总兵予以稽查。”

雍正2年(1724)正月廿七日,雍正帝朱批“吏、户、兵会议具奏,其事已谕部矣”。由此可见,雍正帝完全同意了李先复的意见。

有趣的是,在李先复的奏章末,署名是:工部尚书加二级臣李先复。

“加二级”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在清朝,官员政绩显著,有突出贡献,可加级奖励,最高加级为3级。

李先复在任工部尚书期间,能加两级,足见其在皇帝心中的地位。李先复已成为康熙、雍正两朝不折不扣的重臣、名臣。

尊师敬文恋旧 蜀中奇才归故里

在官场里,李先复体恤民情;在生活中,李先复尊师敬文。

李先复考取举人那年,是户部郎中、清朝著名诗人王士祯任四川乡试主考官。这位正直的考官给李先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此,他视王士祯为恩师。

在李先复参加朝廷拣选中,王士祯也大力举荐了这个来自川北的才子。所以,他们成了莫逆之交。

康熙47年,58岁的李先复到浙江担任乡试主考官。工作完成后,他专门绕道前往山东新城,看望75岁的退休在家的王士祯。这在官场,是十分少见的事。所以,王士祯的年谱中特意重重地记上了这个尊师的佳话。

40年的宦海生涯中,虽然公务繁忙,但李先复始终保持写诗做文的习惯。

顺治年间,老家附近有邓姓妇女因不堪受辱而断臂身亡。这个故事,深深打动了李先复。

晚年时,李先复为此写下了《断臂烈女行》。邓氏家人将这诗刻成碑立在墓前,至今尚存。而这首诗歌,也载入中国诗词大典流传至今。

雍正2年七月,李先复过了74岁生日。这时,他经常头昏目眩,发生昏厥,感到工作力不从心。于是,他向雍正帝请求辞职。

雍正帝刚接管朝政不久,需要有经验的老臣辅佐,非常希望李先复能够留任。但看到李先复日渐憔悴虚弱的身体,雍正帝动了恻隐之心,同意“着以原官致仕”。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退休后继续享受原有级别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并留在京城。但李先复没有要荣誉和级别,而是选择回到了家乡南部县定居。

在家乡的日子里,李先复用俸禄在县城建起多处供人纳凉的亭台楼阁。同时,他还主持恢复了一些风景名胜,并为《南部县志》撰写序文,深得乡人拥戴。

雍正6年(1728),李先复走完人生的旅程,在家乡溘然去世,享年78岁。

新闻推荐

大山深处的牛王会

■南部记者站张枥李果曹伯同文/图5月3日,农历三月十八,南部县玉镇乡大力寨村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当地一年一度的传统农耕民俗文化活动“牛王会”在此举行。引得四面八方群众不约而同会聚于...

南部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南部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