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祝您生日快乐! 三代人眼中的攀枝花

攀枝花日报 2018-03-04 08:15 大字

炳三区一隅。(刘家成 摄)□本报记者程桂英梁芝羽

今天,攀枝花迎来53岁生日。

53年,在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中,不过弹指一挥间,但在攀枝花转型发展的进程中,却是弥足珍贵、令人难忘的。

那些艰苦奋斗的峥嵘岁月,那些为攀枝花发展牺牲自我的建设者,那些前赴后继的无名英雄……

53年,攀枝花从“钢铁硬汉”成功转型为“阳光暖男”;从工业之城华丽转身为康养旅游之城。

今天,我们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为攀枝花庆祝——聆听三代人与时代的对话,见证攀枝花发展与变迁,祝愿攀枝花越来越好!

老一辈三线建设者:

忆苦思甜望三线精神发扬光大

现年78岁的董光炳,1972年从部队抽调到攀枝花支援三线建设。“那个时候,攀枝花到处是黄土,灰尘满天飞,我们住席草棚,喝黄水。”回忆往昔,董光炳说,那个年代环境不好,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现在攀枝花绿水青山,高楼林立,空气质量越来越好,城市变得生态宜居了。”董光炳希望,攀枝花依靠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气候条件,大力发展阳光康养和生态旅游,做实做优“阳光”文章,把攀枝花真正建设成为一座闻者向往、来者依恋、居者自豪的幸福之城。

董光炳的希望正逐步变为现实。如今的攀枝花,正在按照康养产业总体布局,构建以养老服务产业、健康养生产业、医疗服务产业、体育运动产业和旅游休闲产业为核心,绿色农业、文化创意、金融保险、科技信息、商贸服务、房地产、教育卫生等产业为支撑的“5+N”阳光康养产业体系,未来,还将打造高品质的运动蔬果养生基地、生态美景养心基地和阳光医疗养老基地。

1970年,张文远从南充市南部县举家迁徙至攀,后被分到攀钢工作。“那个年代,交通不便,上下班全靠走路,物资也十分匮乏,根本吃不到新鲜蔬菜和水果,现在城区交通四通八达,本地蔬菜瓜果应有尽有。”张文远说,攀枝花这些年的发展和变化,令人刮目相看。

张文远盼望攀枝花进一步加强对外大通道建设,改善攀枝花交通条件,让外面经济“走进来”,攀枝花经济“走出去”。同时,他还期盼攀枝花继续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积极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让老百姓生活更加美好。

张文远的愿望正在逐步实现。今年,攀枝花市将加快成昆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加快推进攀大高速公路和G4216线宁南至攀枝花段高速公路建设,积极推进攀盐高速建设前期工作;争取航班加密工作,推进新机场选址工作和机场改造工作;加快完善市域交通体系,加快炳三区至报社隧道工程等市域交通项目建设等。这些项目建成后,不仅市民出行更加方便,也将为攀枝花加快建设“四川南向门户”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不管时代如何变迁,社会怎么发展,我们最希望看到的是三线精神的传承和发扬。”采访中,两名老一辈三线建设者一致表示,三线建设精神是攀枝花崛起的“灵魂”,攀枝花因三线建设而生,子孙后代一定不能忘了建设者们“艰苦创业,团结协作,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要将三线精神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中年一代:

心怀梦想讲好攀枝花故事

在攀枝花出生长大的卢越,曾经因为种种原因离开攀枝花到外创业,在游历了近三十个国家并在美国生活一段时间之后,因为放不下心中的“攀枝花情结”,三年前她回到了这座生她养她的城市。

卢越说:“我相信有一大群人,正在回来的路上。攀枝花这座城市就是从无到有的,现在就像是在二次创业,如果重新拿出我们父辈们当年的那种拼搏精神,我相信没有什么是干不好的!”

“我回到攀枝花,参与城市发展建设,从事城市形象宣传推广、品牌设计和活动策划等工作,我非常热爱这座城市,与其去羡慕别人的生活,不如我们共同来打造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谈到回来之后的发展,卢越充满了信心。

回攀的卢越,发起了攀枝花首场思想聚会“思&变”,她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让走出去的有成就的攀枝花青年能与攀枝花这座城市再次链接,产生共鸣,启发本地青年思索、创变,让青年看到生命的更多可能性,觉醒自己应有的社会责任,提高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从而激发一座城市的活力。

像卢越一样,还有许多攀枝花人正行走在家乡的“创业路”上。

2011年底,“攀枝花故事”钛文化生活产品成功创意和研发生产出了钛钢笔、钛笔筒、钛水杯等100多种产品,涵盖钛文化工艺品、钛生活用品等多个类别,满足不同人群需求,受到消费者欢迎。

“攀枝花故事”钛文化生活产品的问世,填补了攀西地区及四川省钛产品、钛文化旅游纪念品的一大片空白。“当时家人并不支持,对于我来说,发展文化产业完全是凭着一种情怀。”创业者杨环说。

杨环告诉记者,打造“钒钛、阳光”两篇文章,为攀枝花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契机。如今,“攀枝花故事”钛文化、钛产品已吸引了来自乌克兰、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的消费者的青睐,一些客商已与杨环签订了一系列意向性合作协议。

“钛产品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中国钒钛之都的名片就会更加响亮。”杨环有信心讲好攀枝花故事,她希望更多来攀枝花旅游与居住的人不仅被这里的美景迷住,更被攀枝花故事感动。

新一代青年:

奋力拼搏盼阳光花城更加美好

24岁的温媛,生在攀枝花,长在攀枝花,如今工作也在攀枝花。“我喜欢这座温暖之城,我愿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它的发展做出努力!”温媛2015年毕业后,很多朋友劝她留在大城市发展,但她毅然决然选择回攀工作,她说:“在攀枝花照样有前途,同样可以做出一番成绩。”

温媛就职于东区向阳村街道,主要负责关心下一代工作,作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她干一行爱一行,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希望攀枝花的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也希望攀枝花建设成为更加美丽繁荣和谐的阳光之城。”

家住仁和区平地镇的何天祥是土生土长的攀枝花人,说到攀枝花的变化,他很是感慨:“这几年,随着市委市政府着力做好‘钒钛、阳光\’两篇文章,越来越多的外地旅游者来到攀枝花休闲游玩,住在农家小院,食在农家小院。”何天祥说,蓬勃兴旺的旅游产业让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年轻人不再外出打工,选择留在村庄,许多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也陆续从外地回来了。

何天祥曾在机关工作,但2016年他却毅然辞职创业,如今他是攀枝花市致远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

在何天祥的带领下,不少村民们的日子好起来了。合作社共有40多户农户,以前的旧屋换成了新楼,家中购置了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生活水平明显得到改善。

何天祥说,攀枝花是我家,我也爱攀枝花。“希望以后的攀枝花建设得更加漂亮,人民的幸福指数芝麻开花节节高。”

新闻推荐

各市州积极推荐孝廉文化地标朱德同志纪念馆成红色文化地标热门

各市州积极推荐孝廉文化地标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由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推出的“寻找天府十大文化地标”评选活动,于3月1日零时起正式开通网络投票通道。其中,子榜单“四川十大孝廉文化地标”...

南部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南部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