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万亩柑橘产业 托起村民脱贫奔康梦

南充日报 2018-01-07 07:16 大字

50岁的鲜于成是南部县铁佛塘镇国公村的村主任,他另一个身份是当地脱贫致富产业带头人。他家一共栽种了3亩柑橘,从去年挂果以来,连续第二年迎来满满收获。“我种的柑橘皮薄味甜水多,今年所有果实全部出手,收入将达到7万元以上。”

鲜于成是国公村尝螃蟹的先行者,他取得的甜头让村民梁洪全坚持普种柑橘的信心。目前,梁洪全家里的柑橘种植面积,已远远超过鲜于成。

60岁的鲜怀全是当地一位小有名气的“果林专家”。过去20年,他坚持种植雪梨,因此成为殷实家庭。2014年,镇上打响扶贫攻坚战,他成为引种柑橘的坚定支持者。国公村普种柑橘,实现供需两旺,并且在相关的农业开发公司带动下,形成柑橘种植为主业的特色经济带。这种经济模式被迅速复制推广,整个铁佛塘镇1.2万亩土地被全部普种了柑橘。昨日上午,记者站在一个小山头,放眼四野,缠着白色纸袋的柑橘林漫山遍野,起伏着向天际延伸。鲜怀全算了一笔账,当地种有两个优良柑橘品种,其市场价格为20元/公斤,他们按8元/公斤的价格卖给入园采摘者或水果商,每亩可实现经济利益两万元以上。

除了柑橘,国公村的脆香甜柚、白芨、肉鸡养殖、有机鱼养殖等脱贫奔康产业园项目已初具规模。铁佛塘镇镇长李成强介绍,田野种树,树上结果,树下养鸡和间种中药材,利用沟河养殖有机鱼,把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开发,成为该镇村民近年来的一大特色。过去村村撂荒地多,现在土地不够用,家家户户唯恐浪费一寸。

在脱贫攻坚中,大堰乡抓住产业园建设契机,推行政府主导、企业主引、群众主体、部门主推的“四方联盟”机制。通过长短结合、以短养长发展小庭院、小养殖、小买卖、小作坊“四小工程”户,实现农民增收创收。在该乡纯阳山村脱贫奔康产业园建设现场,记者看到,一些群众正忙着采摘蘑菇,另一些人忙着给菌包上“料”。据介绍,2016年起,该村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金融+保险”的模式,引进专业食用菌生产企业,建成了食用菌生产大棚15个、试验棚1个,年产食用菌51万公斤。

据悉,“铁佛塘———大堰脱贫奔康(柑橘)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是南部县深入推进脱贫奔康工作的重大举措,也是深化脱贫奔康成效的一大抓手。目前,该项目总投资约10亿元,以东坝镇为中心,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金融+保险”的“五方联盟”建园模式,辐射带动大堰、梅家、铁佛塘、盘龙等乡镇近100个村,建成产业环线100里、10万亩。基地全面推广“宽厢、深沟、聚土起垄、地布覆盖、水肥药一体化”等果树栽培新技术,做到田网、路网、渠网三网配套。目前,通过“土地入社、统一流转;返租托管、租金保底;国资提成、集体增收;长短结合、循环发展”,引进龙头企业带动,已全面完成“春见”“不知火”等优质晚熟杂柑栽植,建立健全果树管护机制,特别是创新“创业园”“就业园”“托管园”三种模式,千方百计在特色产业链上做好“贫困户的加法”。初投产后,亩均收益在11000元以上,亩均纯收益在9000元以上,有劳动力的贫困户还可通过入园务工,年人均务工收入在10000元左右。(本组稿件由本报记者 李奎 张松 实习生 童铃曦 采写)

新闻推荐

脱贫故事汇讲述脱贫路上的点滴、好歌好词讴歌南部的城乡巨变、“地道南部人”活动树起勤劳、朴实的南部人形象凝聚文化力量 提振攻坚精神

●张枥李果曹伯同2017年,南部县以推进绿色发展、建设“亲水南部”为目标,以文化为引领,提振精气神、增强凝聚力、激励好风尚,让文化成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决胜脱贫摘帽的精神支撑。“脱贫故事汇...

南部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南部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