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奋战在脱贫一线的帮扶干部和贫困群众,以拼搏、实干的精神,谱写出一则则催人奋进的脱贫故事拿出“拼闯”精神 迈上奔康大道

南充日报 2017-11-22 08:40 大字

●张枥 李果 曹伯同

2014年以来,南部县准确把握***的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以“拼命实干”精神,下足“绣花”真功夫,念好“精准”扶贫经,打出脱贫组合拳,全面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同步小康的决心。

近日,记者走近部分奋战在脱贫一线的帮扶干部和贫困群众,听他们讲述脱贫攻坚中的故事。

张志良:群众身边的“小张局长”

脱贫攻坚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如何帮助贫困群众既“富口袋”又“富脑袋”,提振脱贫攻坚的精气神?南部县文广体局局长张志良带领全局34名干部职工,用实际行动作出示范。

县文广体局帮扶的碾盘乡磨刀石村、石泉乡府君村共有21个组、873户、3487人,脱贫任务重。整整半年多时间,张志良每天早出晚归,走进田间地头、深入农家小院,查找贫困根源、谋划致富门路。村民见面都亲切地称他为“小张局长”。

南部有198个重点贫困村,仅20%建有村级文化室。张志良和同事一道,自带车辆和设备,一村一村地规划、建设,为所有贫困村文化室配齐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所需的设施设备。他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通过“有线﹢直播卫星”方式,让所有贫困户人人听上广播、户户看上电视。针对农村群众对体育活动的需求,他统筹文化体育项目资金,在每个贫困村安装健身器材,有条件的村(居)全部建设了篮球场。

农村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较多,为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张志良组织县里的专业文艺团队,把党的扶贫政策、脱贫致富典型、家风家教和习惯、风气、感恩、法纪、脱贫光荣“五大教育”活动编排成歌舞、小品、情景剧,到贫困村进行巡演90余场次。通过艺术指导、设备资助等方式,扶持建成贫困村民间器乐队、秧歌队、舞龙队和广场舞队等各类民间文艺团体91个,建设农村群众文化广场325个、戏台50个,配送拉杆音箱、乐器近400套,带动全县近800个村每年各举办一场以上群众文化活动,帮助15个村成功举办乡村“春晚”。

伏 波:社区里的“法院人”

作为碑院镇文峰社区的驻村工作组组长,南部县人民法院政治处主任伏波把解决群众的困难作为头等大事,面对社区基础条件差、许多村民小组不通公路、水利设施缺乏等现状,他坚持驻守一线,为群众分忧解难。

为打通通村连组的产业环线道路,伏波白天在村上查看现场、规划线路,晚上在村里商讨项目的编制,数个昼夜不眠不休,终于建成了道路、打通了水渠。看着社区活动中心的施工一度进展缓慢,他毅然把自家用于装修房屋的钱借给村委会,以解燃眉之急。

2017年6月,南部脱贫攻坚工作处于最关键时期,夏季攻势、土坯房改造等如火如荼进行。伏波的父亲因高血压及脑梗住院治疗,岳母也因心肌梗塞不得不住院医治。伏波说,自己早出晚归,无暇分身,所有护理的担子落在了妻子及年迈的母亲身上,他满怀歉意和愧疚。

扶贫帮扶要让群众的“口袋”鼓起来,为鼓舞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和信心,2015年夏天,伏波两次组织社区“两委”及群众代表前往楠木镇及铁佛塘镇等地考察,无数次家访夜谈、开坝坝会,跟在外乡友通电话沟通,一年后,文峰社区的狮子山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了,首批13户贫困户入股,集中成片栽植丑柑及三红蜜柚达210亩。

“社区里来了‘法院人\’,更带来了严谨实干的精神。”文峰社区党支部书记胡清平说,三年攻坚、三年巨变,如今水泥路通村达户,水利设施健全配套,自来水、生活用电等悉数进户,党群活动中心、群众活动广场、标准化卫生室、图书室等一应俱全,这些改变,让他们在迈往小康的路上愈发步履铿锵。

汪 淳:扶贫一线的“拼命女郎”

身为碑院镇党委副书记的汪淳,负责分管组织和扶贫工作,由于长期战斗在一线,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皮肤黝黑的她,被群众称为办事公道的“黑脸书记”。

碑院镇有9个重点贫困村、6个插花贫困村,为做通群众思想工作,汪淳多方咨询,请求帮助,借助省委政研室和县安监局等多个帮扶单位的力量,率先在林坝村创立了“爱心基金”,实行贫困户借3成、奖3成、自筹3成的“334模式”和非贫困户“226模式”,全方位、全覆盖发展“四小工程”和脆香甜柚等产业,并在全镇推广。

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后,为推广种植脆香甜柚与“不知火”产业,汪淳不分白天黑夜,一个村一个村地开会,宣传现代农业技术,一批批组织群众到本县的江石岭村、望月村以及成都浦江等地学习,最终得到全镇90%以上的群众支持。如今,碑院镇468户贫困户发展果树1000余亩,发展小养殖394户,实施产业、农业基础、安全饮水等扶贫项目10余个,建起脱贫奔康产业园12个,成立专合社12个,带动953户贫困户增收致富。

2014年12月,93岁的爷爷去世,汪淳只请了一天假,面对亲戚朋友的不解甚至埋怨她对爷爷不尽孝,汪淳噙着眼泪。2016年4月,她在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信息核实及录入时,连续半个月加班到深夜,因劳累过度导致流产。刚休息不到2周,她不听家人和朋友的劝告,又投入到脱贫攻坚工作中。

把扶贫工作当成天大的事,把群众的困难当着天大的责。她和爱人都长期战斗在脱贫攻坚第一线,从不抱怨、从不叫苦、从不说累。2016年,碑院镇5个贫困村顺利退出,今年,2个贫困村将如期退出,其余贫困村脱贫进度随之加快,“黑脸书记”成了脱贫攻坚战线上的“拼命女郎”。

张长英: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女当家”

王家镇顶子山村原村党支部书记张长英,15岁时外出务工,30岁时回乡创业,决定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发展养殖。39岁时,她被村民全票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上任伊始,张长英便积极带领群众投入到脱贫攻坚工作中,并将修建村道公路作为头等大事。2014年3月,在取得绝大多数村民的同意后,通过争取项目资金和村民集资集劳的方式,顶子山村用短短3个月时间,建成2.85公里村道水泥路和1.5公里碎石路,初步解决了村民出行难的问题,也为村民脱贫奠定了基础。

2016年6月,在得到家人支持和贫困群众同意后,张长英决定依托自家养殖场,成立桔源养殖专业合作社,带领贫困户通过养鸡致富。随后,张长英将村里的贫困户分为两类:对于有劳动能力的,张长英通过统一提供鸡苗、技术和协助日常管理,让他们饲养,产出的鸡和蛋由合作社统一销售;对于没有劳动能力的,她便让他们用1万元产业周转金入股合作社,参与合作社盈利分红。

“为保证入股贫困户的权益,我们签订了入股分红协议。”张长英介绍,根据协议规定,贫困户从入股后第二个月便开始获得养殖场盈利分红,如果贫困户中途退出,养殖场将全部退还本金。

90岁的母亲瘫痪在床,又有3个孩子正在上学,该村50多岁的蔡国强一度被贫困压得喘不过气。在张长英的鼓励和支持下,蔡国强建起圈舍,购买鸡苗400只。“这个月初,第一批饲养的400只鸡已经全部出栏。按照每只鸡20元的利润计算,我能获利8000元。”蔡国强说,他准备扩大养殖规模。

目前,顶子山村不仅动员35户贫困户发展养殖业,还通过引进业主发动群众种植柑橘250亩。“有了这个‘女当家\’,我们脱贫致富就有了希望。”采访中,村民们对张长英的信任溢于言表。

张定科:自力更生摘穷帽的“硬汉”

碑院镇林坝村60岁的村民张定科,因为患病和供养子女上学曾经一度陷入贫困。在帮扶单位和第一书记的帮助下,张定科自力更生,凭自己的努力摘掉了贫穷的帽子。

2014年,经过全村群众的投票,张定科一家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当年7月,帮扶单位在了解到张定科一家的具体困难后,结合县上正在实施的“四小工程”,向他提出了做点小买卖的建议。

2015年3月,张定科用借来的6万元到巴中批发了150多公斤木耳,没想到迎来了生意的“开门红”:不到半个月时间,通过把优质木耳卖到县城以及碑院、永定等乡镇,他赚了2000多元。在随后半年多时间里,张定科通过贩卖木耳和花椒等农副产品,为家里增加了1万元的收入。从那以后,尝到甜头的张定科农忙时节和妻子一起种庄稼,空闲时间则全力以赴经营他的小买卖。

2015年7月,省委政研室到林坝村调研脱贫攻坚工作,在得知张定科一家人通过辛勤劳动脱贫致富的感人事迹后,他们送给了张定科1000元慰问金。张定科知道,慰问金不仅包含了上级部门对他过去辛勤劳动的肯定和关怀,更是对他以后生活的鼓励和鞭策。当天晚上,他和妻子经过反复思考最后商定:用这1000元买点鸡和鸭,依靠自己积累多年的经验发展养殖。第二天一大早,张定科便从集市上买回了50只鸡苗和107只小鸭子。2015年底,张定科将精心饲养了几个月的鸡、鸭全部卖出去后,收入1万元。

在辛勤劳动中,张定科一家人的生活悄然发生着改变:2014年6月,儿子大学毕业后在上海找到了工作;2015年6月,女儿大学毕业后也在成都找到了工作;2015年底,张定科一家顺利脱贫;2016年底,通过一家人的辛勤劳动,偿还了多年来欠下的债务……

新闻推荐

车祸致残 法律援助获赔偿

(记者罗琴)11月15日,记者从高坪区司法局了解到,在开展公益法律咨询服务活动中,来自南部县的杜某通过法律援助,成功拿到自己因车祸受伤的9万余元赔偿款。杜某家住南部农村,因工作关系,他一直与妻儿租...

南部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南部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