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四川古建筑
2022年1月9日,是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逝世50周年的日子。他给中国古建筑研究留下了一部里程碑式的巨著《中国建筑史》,同时作为营造学社的重要成员之一,梁思成和他的同行者们在上世纪30年代对于中国古建筑所做的一系列田野调查研究,亦为后世的研究者们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
2021年年底,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推出了有关古建筑科普的系列短视频,其中第一部《川地建筑的“大木作”》展示了四川传统建筑营造工艺中的绘图、开杖杆、画墨、讨签四种濒危工艺,甫一面世便引起了网友们的强烈兴趣。
作为一个根植于地方古建筑保护的科研机构,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设计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古建中心)从2008年起便开始实地调查研究四川地区早期(元、明)建筑,并陆续撰写调查报告。其中《四川古建筑调查报告集(第一卷)》于去年出版,共收录7篇古建筑调查报告和1篇木材材种鉴定报告。
这7座古建筑分别为:广元市剑阁县香沉寺、昭化区文庙,南充市阆中市五龙庙、张桓侯祠,南充市南部县观音庵、真相寺,以及绵阳市平武县豆叩寺,都分布于川北地区,建造年代自元代至清代早期。
营造学社的壮举:
星光熠熠的成员,空前绝后的贡献
中国营造学社(以下简称营造学社)成立于1930年,创办人是著名古建筑学家朱启钤。1919年,朱启钤意外在南京江南图书馆(今南京图书馆)发现了《营造法式》的一部抄本,欣喜若狂,后在学者的帮助下对手抄本进行校勘,并于1925年印刷出版。
这部成书于北宋王安石变法期间的《营造法式》,是中国最早的关于建筑规制与技术的专业书籍,作者是时任将作监(负责土木工程的机构负责人)的李诫。他不仅精通建筑学,在文学、历史、音乐、国画、地理等领域都有深入研究,著有《续山海经》《续同姓名录》《马经》《古篆说文》《琵琶经》等书。
书中的“营造”二字,专指中国传统建筑及其建筑技法和规范,营造学社之名也由此而来。在朱启钤的感召下,营造学社集聚了当时国内相关领域最优秀的专家:梁思成出任法式部主任,建筑学家刘敦桢任文献部主任;考古学家李济、史学家陈垣、地质学家李四光、建筑学家林徽因、杨廷宝等等都赫然在列,可谓星光灿烂。
营造学社对中国古建筑的研究,不是拘泥于技艺层面,而是将其置于大文化、大历史背景之下,与众多学科勾连在一起,进行透视和解剖。学社的工作将研究典籍与现场勘查相结合,在当时也是创新之举。
营造学社在成立之后的短短5年间,学社成员们先后调查了全中国137个县市,2783座各类古建殿堂房舍遗物,详细测绘建筑206组,绘制了测绘图稿1898张。经他们调查被重新发现的珍贵建筑遗物上起汉唐下至明清各历史时期均有分布,整理出了清晰的中国古建筑发展脉络。
抗日战争期间,营造学社被迫南迁辗转经过武汉、长沙、昆明最终落脚在四川宜宾的李庄。大后方的营造学社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古建筑调查与研究,期间仍出版了大量专业著作。
古建调查的延续:
技术手段更先进,还会对木材进行采样
许多现在名扬海内的珍贵古建筑如隋代赵州桥、辽代应县木塔、蓟县独乐寺、观音阁等,均系营造学社的成员们经田野调查和详细测绘研究,而被人们重新认识。从作为一个民间学术团体,营造学社对中国传统建筑研究和保护所作出的贡献,用空前绝后来形容,毫不为过。
2006年,位于李庄的中国营造学社旧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营造学社的会刊《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也是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史料。
位于阆中的张桓侯祠(又称张飞庙),也曾在上世纪30年代被著名的中国营造学社成员造访过。
《四川古建筑调查报告集(第一卷)》主要执笔人之一、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中心副主任蔡宇琨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在他们近年来的数次考察与测绘中,仍会秉承当年营造学社的传统,遵循营造学社之前进行地面木构建筑调查时的体例来撰写报告,即由总体布局,到建筑单体的平、立、剖面,再到斗栱梁架的做法细部和内部装修彩画等,同时也会注重对碑刻题记与匾额楹联的记录。“大体规范都和他们当年做调查的时候的差不多,只不过我们现在采用的技术手段会更先进一些。”
古建中心在实地考察过程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会对古建筑构件进行木样采集,以便后期进行验室树种鉴定或碳十四测年。他们发现这些古建筑采用的木材大多都是柏木,这种木材是四川地区最常用的一种建筑木材,今天依然是许多四川人家中大件家具的常用木料。
七座古建筑各有传奇:
桓侯祠的铁狮子与豆叩寺的西游记
阆中的张桓侯祠(俗称“张飞庙”“张飞墓”),是阆中城内最有名的古迹之一。张飞的墓冢相传始建于三国时期,从文献记载来看,可以明确:最迟在五代时期,张飞的墓冢前已建有祠堂。如今现存的张桓侯祠建筑组群为明清时期重建,1996年被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对张飞之死想必都印象深刻:公元221年(章武元年),刘备称帝的同一年,镇守阆中的张飞被两个谋反的部下杀死在睡梦中,时年55岁。
张飞遇害后,人们敬其忠勇,为他筑冢建祠。但最初的建筑到了五代时,历经五百多年沧桑,基本损毁殆尽。为了纪念张飞,五代阆州刺史崔善还对破败的桓侯祠进行过一次大规模修整。
而在这本《四川古建筑调查报告集(第一卷)》中,还提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天汉元年(公元917年),前蜀朝廷还给这位700多年前的英雄封了一个号:灵应王。
那次与张飞同时受封的,还有魏国大将邓艾等人,他们的一个共同之处是都没有得到“善终”(邓艾灭蜀后,因被诬谋反而死于非命)。所以那次加封,对于当时在位的皇帝王建来说,是带有一种“早期祭祀厉鬼”的意味在里面的。
1939年8月下旬,梁思成与营造学社的刘敦桢、莫宗江、陈明达等人从昆明出发,开始对贵州、重庆、四川等地的崖墓、石窟、石刻、摩崖、汉阙、古代建筑等进行考察。当年12月,他们也来到了阆中,先后参观了桓侯祠、铁塔寺、文昌宫、香城寺等古迹。
梁思成在日记里提到了桓侯祠门口的铁狮子。“桓侯祠在县政府,南向……庙门外有二铁狮,铸于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一六一九年),虽囿于风习,姿态略显笨拙,然为川省鲜见之例。”(《梁思成全集》)。
据古建中心研究人员考据,这对铁狮子应该是明万历年间(1612年)铸造的。可惜,这对在梁思成眼中拙态可掬的铁狮子,先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被弹片击损,后又在上世纪60~70年代被毁,我们再也无缘得见。
《四川古建筑调查报告集(第一卷)》所记述的最后一座古建筑,是位于绵阳平武县的豆叩寺。这座寺庙创建年代不详,过去曾被认为是明代建筑,后经古建中心两次现场调查,采用三维激光扫描、红外摄影等技术仔细研究,最终确认此殿重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距今也有近300年历史了。
这座豆叩寺中大殿的壁画颇有特色--与书中另外六座古建中常见的佛像、莲瓣、各种花纹所不同,这里的壁画主题是《西游记》中的故事:大闹天宫、初盗紫金铃、三借芭蕉扇……研究人员们注意到:孙悟空在这些画面中占据了“绝对主角”的重要位置,似乎深受当地人或画师们的喜爱。
无论张飞还是孙悟空,都是桀骜不驯又忠勇不贰的英雄,他们的形象千百年来深入人心,哪怕在存世寥寥的几座古建之中,亦能自时间的浓影里,瞥见人们对其不变的钦佩与敬爱。
红星新闻记者 乔雪阳
实习生 刘仁杰
新闻推荐
12月2日,天气晴好,嘉陵江畔,阆中市彭城镇的彭城坝蔬菜基地里,菜农们正抓紧抢播蔬菜和进行菜田管理。今年夏、秋,嘉陵江畔...
阆中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阆中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