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风云说略(二十一)

达州晚报 2021-04-13 09:21 大字

李寿称帝,是政变的结果。这个过程虽然简单,但并不顺利。首先起来反对的是解思明(巴西太守)和罗恒(李寿长史),其次是“两晋名士”龚壮。他们的共同意见是:劝李寿“称王”(成都王)不“称帝”(归附东晋),请求朝廷任命其为“益州牧”。他们的理由是:现在的成汉帝国已经积贫积弱了,被东晋伐灭只是“时间问题”。“称帝”只是“一时之尊”,“主动附晋”(东晋)则可享“万世荣华”。这个龚壮,是巴西隐士。李寿被李期“威逼”时,曾向龚壮请教“全身之计”。龚壮献了一计:攻克成都,以成汉帝国归顺东晋王朝。后来李寿取了成都又“执意称帝”,惹得龚壮“肝火上升”。固辞“太师”之命,回到巴西,决定“终生归隐”(不再到成都)。史载,龚壮的父亲和叔父都被李特杀死,“杀父之仇”始终没有“报复回来”。于是,就以“劝汉归晋”来报“杀父之仇”。我想,作为“两晋名士”和“巴西隐士”,早该放下“人间恩仇”。而龚壮的计策,只不过是看清了由乱入治的“天下大势”,并非什么“报仇之举”。

李寿的妹夫任调,还有司马蔡兴、侍中李艳却都对李寿称帝“举双手赞成”,而且还“极力劝进”。因为李寿称帝,绝不会亏待这些“开国功臣”。让李寿“下定决心”的是“占卜结果”。结果是:可做数年天子。这个结果,让任调“备受鼓舞”,他对李寿说:一天尚可,何况数年。解思明却反驳说:做数年天子和做百年诸侯,哪个更好呢?李寿引用孔老夫子《论语》的章句“朝闻道,夕死可矣”,表达了称帝的“急切心情”和“坚决态度”。我在想,可能李寿对这个“章句”并没有理解到位。“度娘”的解释是:“朝闻道,夕死可矣”的“道”,指的是儒家的“仁义之道”;“死”是动词的“为动用法”,意思是“为……而死”。孔子的“杀身以成仁”、孟子的“舍生而取义”,才是“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最佳注脚。

李寿是李特弟弟李骧的儿子,也是成汉帝国的第四位皇帝。读过《晋书》,你会发现,皇位在李特、李骧两家传来传去,却始终没有让李流一家沾上边。要说,李流在成汉帝国的创建中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李流死得早(303年),还是李流一脉后继无人?我们都不得而知,那就抛开不说。史家评价李寿说:是贤相而非明君。这是对李寿人生相当精确的盖棺定论。据《晋书》说,在李氏的众多孩子中,李寿是“最独特”的一个,不仅“聪敏好学”,而且“雅量大度”,更为崇尚“礼仪容止”。李雄对他“青眼有加”(非常喜欢)。

我们都知道“青眼白眼”表示了对别人的好恶。有个“竹林七贤”的故事,对它做了形象的说明。阮籍是“竹林七贤”中最年轻的一个,也是最狂放的一个。有一天,阮籍的母亲“驾鹤西去”。嵇康(七贤之一)的弟弟嵇喜前去悼念。阮籍认为他“不入流”(非七贤),便心生厌恶,冷漠地以“白眼相待”。嵇喜回去向嵇康“叫苦”。嵇康带上酒与琴前去吊丧,知音相见,阮籍心中大喜,马上热情地“待以青眼”。

正如诸葛武侯(亮)“挥泪斩马谡”时,宕渠先民王平跳进了“诸葛亮的法眼”,王平迅速代替马谡成为诸葛亮的“首席参军”,继而成为蜀汉后期的“柱石”(镇北大将军)。有了李雄的“青眼有加”,李寿19岁时就拜为“前将军”(督巴西军事)。他在巴西恩威并施,“军政卓异”,一路“拜将封王”:大将军、建宁王。后李雄“一病不起”(334年),李雄遗诏“李寿辅政”,还“录尚书事”,成为成汉帝国的“首辅大臣”。《晋书》说:朝廷政事皆由李寿和司徒何点、尚书王瑰决断。这时,李寿就有了“贤相之名”。李雄的儿子李越杀了李班,推举李期为帝。李期以“猜忌能臣”闻名,“贤相”李寿自然被列入“黑名单”。这时的李寿,不敢再在“京城工作”,请求去“守涪城”。俗话说,“躲脱不是祸,是祸躲不过”。李寿居然被“诬为谋反”。这才有了举兵成都的“夺位之举”。

据说,李寿最先也没有什么“篡逆之心”。李雄的兄弟李始(庶出),也被李期猜忌得“忍无可忍”,一心想“除暴安良”。但自己又“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就想找李寿“打帮锤”。李寿为此“退避三舍”。李始对李寿“联合不成”,就对他“反咬一口”:说李寿要谋反篡位,请求“杀掉李寿”。这个李期居然“不辨真伪”,直接“认贼作父”。对李寿的猜忌“更上层楼”,导致李寿真的“反了”,带兵攻克成都,废李期为“邛都公”。这个历史事件,还真有些“官逼民反”的味道。

“夺位”其实也不算什么,这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数不胜数”。但李寿并不“珍惜岗位”。还记得“成汉”李寿与“后赵”石虎那次“联兵攻晋”的事吧。虽然,在一片反对声中,李寿终止了“错误的决定”。但是,使者回来说起后赵宫殿的“奢华程度”,便使李寿“心向往之”。于是,大兴土木,修造宫室。我们都知道,要搞建设,最主要的是解决钱从何来的问题。有道是“尔俸尔禄、民脂民膏”,要解决钱的来路就只有“横征暴敛”。史载:李寿执政后期,是成汉帝国历史上人民负担最重的时期。加之,益州地区这时又暴雨成灾。人祸与天灾并行,导致成汉帝国民不聊生。成汉帝国本是“流民军”建立的,在李寿时期却又形成了新的“流民潮”。十多万益州民众或逃亡、或迁徙到荆扬地区,导致成汉帝国出现了十室九空的现象。李寿“引僚入蜀”的好意,却收获了“引狼入室”的恶果。就连他家乡的宕渠城和宕渠人(賨人),都毁在“僚人”的手里。

李寿后期,更为昏庸无道。他竟然相信“杀人立威”的屁话,对文武大臣“擅杀无度”。有次,他听人说“任颜可能谋反”,就不分青红皂白地残忍杀死了任颜。还实行“穷究法”斩草除根。因为任颜是李雄的“舅老倌”(任皇后之弟),为此还把“李雄诸子”及其亲族一起杀掉,创造了成汉帝国历史上杀人最多的历史纪录。看过《晋书》,你会发现,成汉帝国的这些皇帝,除了“开国皇帝”开创了“太平盛世”,当了28年皇帝,把益州变成了“世外桃源”,之后的这些“守成之君”,要么死于非命,要么前后“判若云泥”。难道权力真是魔鬼吗?做过贤相的李寿,成为成汉帝国史上最冷血的暴君。

好在这个暴君没有活太久。公元343年,李寿走完了“人生历程”,享年44岁。也是在这一年(343年),东晋做出了“先灭蜀、再灭胡”的军事计划,但成汉帝国还浑然不知。公元344年,李势顺利即位称帝,按照惯例,改元、大赦、分封,也“一如平常”。这个李势,就是李寿举兵攻成都时“打开城门”的那个人。这一对父与子,上演了一场“里应外合”的好戏,导致皇帝李期被废为“邛都公”。“堂堂国主”与“小小县公”的强烈反差,让李期“忧愤而死”,还被给了“幽公”的“恶谥”。

据说,李势的“来路”也有“血腥的味道”。公元318年,成汉帝国平寇将军、梁州刺史李凤占据巴西(治阆中)反叛,李雄派太傅李骧征讨李凤并将其斩杀。由于李寿的妻子阎氏“生不出儿子”,父亲李骧看到李凤的女儿有“天然之姿”,是个“生儿子的料”。于是,强行让李凤的女儿给李寿做“妾”。古代的女人也真有些不可思议,被人杀了父亲,还要嫁给他的儿子。这样的女人,肯定入不了《贞妇列女传》。前面我们说到“三国时代”,“杀其夫、娶其妻、养其子”都是“时代现象”。在这方面,曹阿瞒(操)表现“稳居第一”,刘备“屈居第二”,孙权“只好垫底”。当然,我们不应该谴责“李凤的女儿”。按照当时的法律规定,罪臣之女,要“充公为奴”(没入腋庭)。还因为,在男权社会里,女人都是弱势群体。于是,李寿和李凤的女儿有了“男欢女爱”,生下了儿子李势。

这个李势,长相很有特色:“身高七尺九寸”不算什么(刘曜“九尺三寸”),而“腰粗十四围”,却是我看见历史记载中“腰最粗”的人。在我们的记忆里,“身长一丈、腰带十围”的人就是“巨人”。何况李势“腰粗十四围”,更让人觉得“怪异”。所以,史载“时人异之”。他的长相,有点像小说《老宽》中的主人公“老宽”,他的衣服可以同时包住“两个女人”。路卫兵《五胡乱》说,李势站立时“更像一堵墙”。这样的一个人却“善于俯仰”(动作灵活),实在也是怪事。李势长相怪,性格更怪。史载:骄狂吝啬,贪财好色,杀人夺妻,不理国事,残害大臣,滥用刑法,弄得“天怒人怨”。李势在皇位上“作威作福”,导致“内外离心”。这时,成汉帝国又出现“皇太弟”事件,更增强了这种“离心力”。

李势荒淫无道,但没有“播下龙种”(没有儿子)。公元345年,也就是东晋的“永和元年”。李势的弟弟李广(大将军、汉王)请求封为“皇太弟”。李势心想,我还“活得好好的”,你就有了“非分之想”,就发起“雷霆之怒”(坚决不同意)。李势“一生气”,便想废了李广的“汉王”爵位。马当、解思明这两个元老大臣却“不懂窍”,“执意劝说”李势答应李广的请求。这个“执意劝说”,却“帮了倒忙”。让李势心生怀疑。于是,马当、解思明“因言获罪”,一下子就实现了“由忠臣到叛臣”的身份转变,不仅自己被杀,还被“夷灭三族”。接着将李广贬为“临邛侯”。李广羞愤无比,饮剑自杀。“皇太弟”事件黯然收场,士民离心却在疯长。公元346年冬天,太保在李奕“晋寿县”起兵反叛。

这个“晋寿县”当时还不叫这个名字,是成汉帝国的“剑阁县”。叫“晋寿县”还要等到公元347年东晋桓温消灭成汉帝国之后。李奕在成汉帝国很有威信,随之反叛的“多达数万”。大军“直捣黄龙”(成都),李奕单枪匹马冲击城门,中箭而死。□罗学闰

(待续)

新闻推荐

踏青赏春 怡情抒怀

清明前后,是一年中最具诗意与浪漫的季节,此时莺飞草长,山花烂漫,春光正美,不少市民选择在清明小长假出游。昨(1)日,记者采访...

阆中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阆中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