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元代的成都
如今的安顺廊桥作为网红打卡地,是成都夜经济的代表
金堂云顶石城南城门遗址
大慈寺在元代成为成都市民游赏的中心
王果 /文余茂智 /图
无论汉唐、两宋,还是明清,成都都可称为繁荣都会,为人所乐道,唯有元朝时期的成都,一般历史普及读物很少涉及,或语焉不详。而从青羊宫蒙文圣旨碑到云顶石城,从锦江上的繁华到大慈寺市民的游赏之盛,都揭示了一个事实:元朝的成都,并不因战争而变成一座荒城、废城,成都的历史并没有因为入元而中断,元朝的成都,仍然是一座繁华的都会。
新南门
出土青羊宫蒙文圣旨碑
抗日战争期间,日机频繁轰炸成都,为方便市民“跑警报”,成都拆除部分城墙,拓宽道路,在成都的南城墙上新开了一个城门,被称为“新南门”。
就在当年开辟新南门的工地上,人们在断砖残垣中发现了一块石碑。石碑宽约一米,高约半米,上面刻满了文字,却没有一个汉字,当然更不是英文德文,谁都不认识,引起了市民的好奇和学者们的注意。曾主持成都永陵考古发掘的著名学者冯汉骥将碑文拓片交给韩儒林辨认。
韩儒林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33年赴欧洲留学,研读蒙、藏、突厥、波斯、拉丁等语言文字及历史。1936年回国,他先后在燕京大学、辅仁大学、昆明北平研究院、华西大学、中央大学等高校执教,后来成为新中国元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1941年,韩儒林因躲避战祸来到西南,适逢新南门的残碑出土,恰好在成都。得到拓片后,韩儒林对碑文进行了研究释读,确认此碑是元朝成都青羊宫的圣旨碑,碑上所刻是通行于元朝的八思巴蒙古文。在《成都蒙文圣旨碑考释》中,他写道:
今所考元代残碑,即一九四一年拆除老南门时出土也。原石现藏四川省立博物馆,宽约一公尺,高约四十五公分。原高几何,已不可知。现存碑文,悉为至元国书,无一汉字。洗剔既竟,馆长冯汉骥先生以初拓本一纸相赠,嘱为考释。予受而读之,则元代八思巴字蒙文圣旨碑也。……碑中某某某三字,为此碑所在寺观名称,第三字为中文宫字音译,第二字得为阳或羊,第一字得为清或青。然则此碑原在老南门四里许之青羊宫,迨断碎后,始移作南门基石矣。
这种八思巴文圣旨碑曾普遍树立于元朝各地寺院道观等宗教场所内外,内容均重申元朝历代皇帝保护宗教场所不受侵害的旨意,至今全国各地也多有发现,均以蒙汉双语刻制。青羊宫此碑仅保存八思巴蒙古文部分。
成都这座古城,无论汉唐,两宋,还是明清,都可称繁荣都会,为人所乐道,唯有元朝时期,一般历史普及读物很少涉及,或语焉不详。青羊宫蒙文圣旨碑的发现,填补了一个空白,揭示了一个历史事实:元朝的成都,并不是一座荒城、废城,成都的历史并没有因为入元而中断,元朝的成都,仍然是一座繁华的都会。
云顶石城
宋军坚守15年
在宋元战争中,四川为战略要地。蒙古铁骑三次攻入川西,两次攻破成都,直到忽必烈统一全国,四川成为元军攻破的最后堡垒。《元史》记载:太宗八年(1236年)“冬十月,阔端入成都”,蒙古军队第一次打进成都。《宋史》记载:理宗端平三年(1236年)十月“大元太子阔端兵离成都”,次月宋军“复成都府”。
“大元太子”阔端是蒙古帝国大汗窝阔台的儿子,成吉思汗的孙子。此人在历史上还有一件值得一提的重要事迹:当年正是应他的招请,西藏宗教领袖萨迦班智达从日喀则北上凉州,两人会面,史称“凉州会盟”,这促成了西藏地区最终归入元朝中央政权的管辖,历史意义不容忽视。而萨迦班智达的侄子八思巴就是元朝八思巴蒙古文的创制者。
1241年11月,即宋军收复成都五年之后,成都再次被蒙古军包围。宋军在城中坚守了十天,因叛将田世显趁夜开城门投降,成都再度被蒙古军夺取。从此,成都开始了在元朝的一百多年历史,再没有被宋军夺回。
当年有种说法:“四川一丢,南宋不保”。为了和蒙古帝国争夺四川,1242年,宋理宗任命余玠为四川安抚制使兼重庆知府。余玠主政四川十余年,最大的功绩是大建城堡要塞,为此后三十余年宋军在四川抵抗蒙古军队(元军)打下了基础。其中最著名的要塞被称为“蜀中八柱”,包括重庆的合州钓鱼城、阆中的大获山、蓬州的大良平、泸州的神臂山、顺庆(今南充)的青居山、成都的云顶山等,“皆因山为垒,棋布星分,为诸郡治所,屯兵聚粮为必守计”。
云顶山地处龙泉山脉中段,距成都48公里,位于今天成都金堂县境内。石城雄踞云顶山顶,南北长2300米,东西宽2100米,周长约7200米,总面积约1.5平方公里,周围建有八座城门,都筑于悬崖峭壁之上。山城绝大部分依山势、借峭壁为城垣,城墙上设有城垛和炮台,城内凿水井18口,水池32个,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南宋军队据云顶山与成都蒙古军对峙,各级军政机构也迁到这里办公,因此名义上还保留了对成都的部分控制权。
宋军在云顶山坚持了十五年,于1258年被蒙古军攻陷。据《元史·纽璘传》记载,这年南宋军队围攻成都,但被蒙古军击溃,并切断了宋军的退路,蒙古军“进围云顶山城,扼宋军归路。其主将仓促失计,遂以其众降。城中食尽,亦杀其守将以降。成都、彭、汉、怀、绵等州悉平,威、茂诸蕃亦来附。”
安顺廊桥
马可波罗眼中的繁华大城
元朝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夏天,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出使云南,路过成都,《马可波罗游记》专门有“成都府”一章:向西骑行山中,经过上述之二十日程毕,抵一平原,地属一州,名成都府……昔是强大城市,历载富强国王多人为主者垂二千年矣……
匆匆路过的马可波罗见到一条大江穿城而过,码头上舳舻相接,桅樯林立:“水上船舶甚众,未闻未见者,必不信其有之也。商人运载商货往来上下游,世界之人无有能想象其盛者。此江之宽,不类河流,竟似一海”。深阔的锦江上下,运输繁忙,让今天的成都人也不禁羡慕神往。
“城内江上有一大桥,用石建筑,宽八步,长半哩。桥上两旁,列有大理石柱,上承桥顶。盖自此端到彼端,有一木制桥顶,甚坚,绘画颜色鲜明。”锦江上的这座廊桥,若干年前已根据马可波罗的记录复建起来,桥头一端刻有马可波罗的画像,成为时隔七百多年马可波罗路经成都的纪念。这座桥就是人人熟知的安顺廊桥。
“桥上有房屋不少,商贾工匠列肆执艺于其中。但此类房屋皆以木构,朝构夕拆”。很多生意人、手艺人,在这座廊桥上谋生,一个接一个的摊档布列廊桥两侧,捏泥人、画糖画,百艺竞呈。这些摊档以木板木架构成,每天开市时搭建,闭市时拆除。“桥上尚有大汗征税之所,每日税收不下精金千量”。廊桥上甚至还设有税收机构,每天收取的税费相当可观。通过一个小小的税务所,或者就是“市场管理办公室”,马可波罗的记录让今天的人们很容易想象,当年成都经济繁荣的景象,而这距宋元战争结束,不过短短十余年而已。
名胜依旧
驷马桥下春水生
元朝是一个人员大流动的时代。元朝中后期的高级官员虞集,祖籍四川仁寿,曾祖父迁居成都东门外讲学。作为元朝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长期在朝廷任职,梦想回成都定居而不得,于是写了大量思念故乡的诗歌,如《题王庶山水》:
蜀人偏爱蜀江山,图画苍茫咫尺间。
驷马桥边车盖合,百花潭上钓舟闲。
亦知杜甫贫能赋,应叹扬雄老不还。
花重锦官谁得见?杜鹃啼处雨斑斑。
诗人的目光凝视着画中的山水,无论是峨眉,还是夔峡,还是剑门,他在万山之中看到的,却是驷马桥、百花潭、杜甫草堂、锦官城……梦想终于成真,某年,虞集得到一项“代祀西岳”的差事,他迂道还乡,终遂平生所愿。可惜,虞集在成都期间,没有留下纪实性的文字,也没有日记流传,仅有一两首诗,成为我们今天管窥虞集成都之行的宝贵材料。其中《代祀西岳,至成都作》最为有名:
我到成都才十日,驷马桥下春水生。
渡江相送荷主意,过家不留非我情。
鸬鹚轻筏下溪足,鹦鹉小窗知客名。
赖得郫筒酒易醉,夜深冲雨汉州城。
因为人在宦途,身不由己,虞集回成都,仅停留了短短十天。他屡屡提到的驷马桥,得名于汉代司马相如的故事。此地距成都旧城北门大约三公里,故名升仙桥,历来是离开成都时与送行亲友分别之地。虞集感谢友人渡江相送的盛情,感慨过家不留的无奈。饮罢故乡的郫筒美酒,他冲风冒雨,当晚就抵达了四十公里外的汉州(今广汉),离开了恋恋不舍的家乡。
游赏之盛
花重锦官谁得见
1314年,元朝恢复科举制度。1324年,四川广都人(今成都双流区)费著,中泰定甲子科进士,授翰林直学士。费著纂有《成都志》一书,“凡都邑沿革,人物风俗,概可考焉。”可惜该书早已散佚,残存部分由后人收辑,流传迄今的有《笺纸谱》《楮币谱》《氏族谱》等,最为有名的是《岁华纪丽谱》。
《岁华纪丽谱》主要记录的是成都一年四季之中的“游赏之盛”,如:“正月元日,郡人晓持小彩幡,游安福寺塔,粘之盈柱若鳞次然……塔上燃灯,梵呗交作,僧徒骈集。太守诣塔前张宴,晚登塔眺望焉。”当年的成都人,为祈求太平安乐,每年正月初一都要合家出游,男女老幼人人手持彩色小纸条一枚,至安福寺后一张张贴在寺内塔上,贴得塔身柱上满满都是,好似鱼鳞一般。
又如“上元节放灯”。费著介绍了灯节在唐朝时如何,五代后蜀时如何,宋朝时如何,接着指出今昔宴会的不同:“旧以十七日,今无定日,仍就府治,专以宴监司也。”到了元代,灯照常赏,宴会也照常举行,只不过不定日期,地点也改在“府治”罢了。又如正月二十三日的“圣寿寺前蚕市”,“旧出万里桥,登乐俗园亭,今则早宴祥符寺,晚宴信相院”。
每年端午节,成都官民都要在大慈寺设宴,尽情欢乐。当天大慈寺外,“医人鬻艾,道人卖符”,“朱索彩楼长命辟灾之物,筒饭角黍,莫不咸在”。到了元代,因经费减少,宴乐的规模减小了,但游人如织、百货咸集的繁荣景象,令人遐想。
每年中秋节,“八月十五日,中秋玩月。旧宴于西楼,望月于锦亭,今宴于大慈寺”。中秋赏月的地点从西楼、锦亭,改到了大慈寺。时移世易,风俗渐改,规模日减,费著再三叹息:“时彩舫至增数倍,今不然矣”“然不逮昔日矣”,成都人喜好游乐的风俗,随着元朝全国政治经济中心的东移,已经不比唐宋两朝了。
本版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杨晓江)6月29日,四川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推进暨培训会在成都崇州市召开。会议对四川省2019年全域旅游示范...
阆中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阆中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