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加工有“龙头” 村民发展有“奔头”阆中市扶持专业种植大户和带头人发展川明参产业4万亩,与省中医药科学院不断加强科技合作,推广川明参绿色生态种植技术,带动农民

南充日报 2020-05-21 05:36 大字

●本报记者 王萍

阆中有300多年的川明参种植历史。近年来,阆中市以市场为导向,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坚持示范带动、优势集成、机制创新策略,有力推动川明参产业高质量发展。

产业基地带动村民增收 技改升级提高加工能力

“4月初是川明参采挖季,也是我们最忙的时候,按斤计件,每斤6角钱,一天可以挣两三百元。”5月19日,记者来到阆中市五马镇游柿垭村,村民陈万杰告诉记者,靠着在四川木兰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川明参种植基地采挖、管护川明参,务工年收入1万元左右。

“长期在基地务工的农户有100多户,除草、施肥等日常管护人员近50人。在采挖季,有百余人齐上阵,村民们通过务工可实现年收入7000元至1万多元。”四川木兰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经理蒲炜介绍,公司基地从2009年开始种植川明参,产业涉及五马镇、文成镇,面积2000亩,地处川明参标准化种植核心示范区。

据介绍,2016年起,基地采取“药药”林下套作模式,栽植川明参和佛手瓜。“今年,川明参长势好、产量高,亩产800多公斤。目前也是佛手瓜生长最旺盛的时候,到7月就可以采摘第一批,鲜品价格可以达到2000元/吨。今年预估可实现每亩地综合产值6500元。”蒲炜告诉记者,公司的川明参主要以鲜货和干货两种方式销售,干货产品以块根和切片为主。

记者了解到,今年阆中市川明参产业再获丰收。目前,鲜品、干品市场收购价比去年上涨50%以上,亩产值达到1万元以上。阆中市4万亩川明参产量达1.2万吨,预计产值达4.9亿元,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今年由于市场和天气原因,在销售大部分鲜货后,我们早早就加工完了干货,入库后根据市场情况调整销售。”蒲炜说,公司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完成产品加工,得益于此前对产品加工技术和生产线进行的创新研发。以前加工川明参多采取传统加工方式,2条生产线连续运转,一天仅加工10吨。公司实施技改升级后,与省农科院合作,对2条生产线不断更新加工技术,并合作研发了无硫化川明参加工技术,对川明参进行物理化加工,尽可能完整保留川明参有益物质。公司正朝深加工方向进行研发,将使产品更多元化,更方便人们日常食用。

开展长期科技合作 促进川明参产业发展

据阆中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阆中以基地建设为抓手,推动全市川明参产业发展,建设了川明参标准化种植基地,扶持一批专业种植大户和带头人,发挥好带头示范作用。以五东中药材园区为核心,沿国道347线,在五马镇、文成镇、千佛镇、鹤峰乡、峰占乡等乡镇建立川明参标准化种植核心示范区,成为阆中市川明参产业新技术、新模式的核心示范基地,辐射带动阆中市4万亩川明参产业发展。

今年3月底,省中药材高产优质配套技术推广项目有关专家来到阆中市五马镇游柿垭村,调研指导阆中市中药材高产优质配套技术推广工作,并在游柿垭村川明参种植基地对种植户进行了采挖技术示范,召开了川明参绿色生态种植技术培训会,向参会人员倡导推广绿色种植加工理念。

阆中市充分利用农业农村部重大技术协同推广项目,与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不断加强实质性、长期性的科技合作,大力推广川明参绿色生态种植技术和新的种植模式,采用“粮药”“果药”“药药”套作等模式,大力推广秸秆覆盖、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集成技术。

每年4月上旬是川明参采挖高峰期。为避免集中上市,阆中市农业农村局动员全市川明参专业合作社、企业对种植户采挖、储存川明参给予技术指导,做到错峰销售。同时,阆中市农业农村局派出技术人员,指导种植户把新鲜川明参加工制成干参,做到一年四季都可销售;并鼓励龙头企业与乡镇签订订单收购合同,以保护价收购,解决参农后顾之忧。

同时,阆中市还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多种形式推进土地流转,使土地向业主集中;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推行订单农业,做到利益均沾、风险共担;创新技术服务机制,建立川明参技术专家组,基本形成以农业农村部门为主导,龙头企业、业主、专合组织、经纪人为补充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创新投入机制,激活民间资本,坚持“业主投入为主、项目推动、参农自投”的投入机制,加大资金投入,促进全市川明参产业高质量发展。

新闻推荐

南充原创歌曲登上“央视频”

本报讯昨(17)日,记者获悉,央视新媒体“央视频”推出南充原创歌曲MV《相信会还我一个春天》,这首由南充音乐人参与创作和演...

阆中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阆中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