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南阆传统制盐风貌

四川日报 2020-05-15 06:16 大字

《四川南阆盐务图说》:

四川是清代盐业生产大户,虽南北均有产盐地,但各地采盐环境和方式却各有特色。今年3月,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四川南阆盐务图说》(点校本)将目光聚焦井盐,再现清末南阆传统制盐历史。

“南阆指的是今天四川南充的南部和阆中地区。”5月11日,负责为该书进行点校的四川省图书馆研究员、四川省古籍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王嘉陵,将书籍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他介绍,全书从局卡类、井厂类、运行类、器具类四个方面入手,以80余幅白描插画,图文并茂介绍清时南阆的制盐全景风貌,颇具生活生产意趣。

□本报记者 边钰

全景式呈现清末南阆制盐往事

古代食盐如何生产出来?相比于沿海地区直接将海水经过高温煎煮而成盐,或是依靠日光将咸水蒸晒成盐,四川地区的井盐生产似乎要繁复得多。凿井、取卤、煮盐、运盐、销盐的场景,均可透过《四川南阆盐务图说》中详实的图文得以洞见。

除了盐业的生产技术、器具实物等,书中还详实介绍了南阆地区的井盐管理,且涉及票厘税收,对于公众了解清末四川井盐行业和盐业经济具有独到的价值。

在王嘉陵眼中,该书既是一部盐业技术特征鲜明的专业图志,又是一部具有鲜活地方特色的文化典籍。他介绍,这本新出的点校本源于四川省图书馆馆藏孤本《四川南阆盐务图说》。该书是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完稿的一部稿本,其编纂及绘图画者并无明确记载。根据内容,他认为应是南阆地方盐务管理机构所编纂。稿本完稿后从未刻印,在100余年的岁月里,虽然历经朝代变更却幸而未散佚,现为孤本传世,价值珍贵。

2018年,当四川辞书出版社找到王嘉陵,提出想出一部古籍读物,他力推《四川南阆盐务图说》,除了书中硬核的制盐知识,大量极具艺术价值的插图嵌入也使得该书极具可读性。

以孤本为底本,资料收集查证最难

新出的点校本以孤本为底本,改繁体为简体,并添加注释,方便读者阅读。在点校过程中,最难的无疑是资料的收集查证。王嘉陵回忆,原稿本在《初开井口说》一节中提到:“《天涯闻见录》:‘益州产盐数十县……’”这一说法是否正确?为了核实,他四处寻找古书《天涯闻见录》。先是在各大书店购买未得,后转向网络购书。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辛苦从网络淘回来的书只是同名书籍,里面的内容大相径庭。无奈,只能继续寻觅,最终在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里才找到。“《天涯闻见录》原文写的是:‘益州产盐之区二十余县’,这段话被引用到《四川南阆盐务图说》里,则变为‘益州产盐数十县’。”

为何产生数量的变化?这说明到清末,四川井盐仍呈发展之势,数量增加。王嘉陵特意在点校本的注释里进行解释:“应是《天涯闻见录》写作年代在先,所以《四川南阆盐务图说》作者编撰时,做了变通,改成‘数十县’,以更符合当时的四川产盐现状。”

聚焦中小作坊,具有浓郁人文情怀

作为一部地方的盐业专书,《四川南阆盐务图说》继承了传统的辑录体编纂体例,关于盐业事务、技术方法及工具器物等,多引用前人作品中已有的论述。

和其他地方盐务著作有所区别的是,《四川南阆盐务图说》取法数量较多的中小作坊。这与清光绪年间四川总督丁宝桢主持编撰的《四川盐法志》“所采者,尽富厂之法”比较,该书更强调南阆地瘠人贫对工具器物和技术的影响。因而,从这个面深入下去,会发现书中有些方面的论述,已经不局限于经营和技术的范围,反而在论事论人中洋溢着人文情怀。

王嘉陵举例,在书中“运行类”下的“陆运”部分,除对盐运到各地的价格和税收的计算,还介绍了南阆属地“田少山多、贫民无以为业、多在南阆两厂贩盐陆运”的生存背景。面对山民辛苦运盐,编纂者并非冷眼旁观,而是发出“夏月挥汗成雨,严冬则著草履行雪中,忘暑忘寒,至劳至苦”的怜悯感慨。在这些朴素的记录中,读者所感受到的不仅是鲜活的底层运盐人的生存状态,还能在古今变化中更好地审视当下,从而获得启发。

新闻推荐

网友:树枝压高压线部门:尽快处理

网友:在阆中市江南街道江南中学附近,一些树枝压在了高压线上,那个位置距离学校大门口比较近,如果遇到下雨天,安全隐患将更...

阆中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阆中,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