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底的河流》:镜鉴岁月深处的萌动
彭家河最新散文集《湖底的河流》分为“一棵树的世界观”“风过三月”“瓦屋修辞”“何处是故乡”四辑,以实在的“湖底的河流”隐喻被遮蔽的岁月深处的萌动,汇聚了乡土记忆、地域传统、理性反思与情感热量,诗、史、哲巧妙融合,浓淡适宜,含蓄蕴藉,可清晰照见彭家河对当下生存环境的审视,听到对内在灵魂进行的追问。
通过山乡变泽国,书写文化大融合。在《与湖同龄共潮起》《川北可采莲》《定居的河流》《湖底的河流》等篇什中,具象的客观时空演变反映了作者对故乡发展进步的欣喜。在《川北可采莲》中,作者以赞叹的笔触描述了一向只在女子名字与江南诗词中出现的莲花是怎样在川北大地引进培植,并发展出了兴盛的乡村旅游业。“十年九旱”“自古苦寒”的阆中、南部、盐亭,“纵观千年历史,只有如今人民生活才大为改观”,而适宜避暑、钓鱼、赏莲的莲博园让“一个个渴怕了的孩子”大开眼界。在《川北可采莲》中,以莲为载体的江南文化也开始与川北文化融合,据《湖底的河流》所示,搬迁户与村庄原住民也从“多少都还有些敌意”到“慢慢融入我们”,最后各方居民和谐共处。
我们也看到了乡村蝶变与个人成长的互证。整本《湖底的河流》中,彭家河反复提起曾经的西河与修建升钟水库后形成的升钟湖,而《与湖同龄共潮起》最能体现他作为“历史见证者”的自豪感。作者少年、青年、中年时代恰好处于中国传统乡村现代化转型的过渡阶段,自身成长的过程对应着故园摆脱贫困、田地荒芜、乡村振兴的过程。库容十三亿立方米的升钟湖风平浪静,清晰地映照出川北乡村的艰难突进与初见曙光、草根文人的逐梦心路与命运之旅、巴蜀大地的风土人情与历史底蕴,以及都市异乡人的故园之思与人生顿悟。
《与湖同龄共潮起》一开篇,我们就感受到作者对这年轻大湖的赞叹:“川北有大湖,山为岸,丘成屿,淘洗日月星汉,镜鉴周遭物事。湖名升钟湖,年方四十,如嘉陵江右岸的一枚巨大碧玉,佩戴在群山胸前。”一方面,作者恰与升钟湖同龄,茫茫湖水似乎见证了作者的成长;另一方面,正如作者的题目所写的那样,“与湖同龄共潮起”,伴随湖的潮水涌起的更是整个中国改革开放的汹涌大潮,是家乡不断的自我革新、改头换面。凭着一方湖水,昔日耕作稼穑的村民学会了鱼米之乡的生存之道,兴盛的钓鱼业更是让乡亲们摆脱贫困,走向富裕。这一方水与作者共生、与时代并起,难怪作者在文章的末尾这样写道:“站在充满磅礴活力的湖边,想到自己也与改革开放大潮同起共振,深深感受到个体的小生活,映射着国家的大变革。个人的前进,无一不是时代推进;个人的成就,无一不是时代造就。每个人的奋斗史,也同样是家国的发展史。”
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时代的赞歌与生命的挽歌。湖泊的落成,也就意味着昔日河流的消失。时代的列车轰隆隆向前开去,昔日淳朴简单的田园生活一去不复返,家乡的风土人情也因为建设改造而失去当年面目。那条升钟湖未建成时流淌的西河,恰恰是作者深切纪念的旧日时光最动人的写照。所以在与书名同名的文章《湖底的河流》中,作者又饱含深情地写道“隐藏进水里的水,如何寻找?就如在浩渺星空寻找一粒星子”。而最终,那些不再的旧日风光依旧在作者的记忆深处不息流淌着:“寻找湖面下曾经宽阔的西河,记忆深处的陈年旧事,慢慢明白,世间所有的人和事,也如西河,都一直在静静地沿着自己的河道暗自流淌,哪怕我们没有看见。”
我们还看到了革命老区的绿水青山与创新发展。正如《定居的河流》所述,最苦寒的阆苍南属于革命老区,“有山有水,山是青山,水是绿水”,但是限于“地远道阻,物产单一”,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多年难以摘掉。而且“人穷往往志更短”,一些人习惯了“听天由命,安于现状”。不过,更多的南部人民并不缺少梦想,“没有出路,就找出路”,修路、打工、学习苍溪阆中等兄弟城市充分利用本土资源而脱贫致富的经验,从水的德性悟出“因水生财”之道,找到属于南部人民原创的创新发展之路。
在散文集《湖底的河流》中,作者将有血有肉的川北村落几十年的变化图景向我们娓娓道来,与此同时,我们也仿佛亲见作者的故园重生,清晰地感受到了川北人民的奋斗心迹与观念变革,感触到新时代农村发展的有力脉动。
新闻推荐
本报讯4月21日,记者从市总工会获悉,由南充市总工会牵头,9县(市、区)总工会参与的“促消费、品美食,寻找记忆中的美味”南充...
阆中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阆中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