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 伊莎贝拉巴蜀探险记(上)

华西都市报 2020-04-08 02:44 大字

身着满族服装的伊莎贝拉。

在保宁府传教的卡塞尔斯主教(英国传教士盖士利)。

重庆府海关的警卫士兵。

伊莎贝拉镜头中的茶马古道背夫。

理番县(今属阿坝州)的城楼。

伊莎贝拉雇佣的小船。

伊莎贝拉镜头中的大清官员。

□徐杉 文/图

没有哪一位西方探险家的经历如同伊莎贝拉这般打动我。不仅因为她是一位女性,身患多种疾病,更令人感慨的是,1898年她再次进入中国到四川探险和考察时已64岁。这个年龄段的女性大都安居一隅颐养天年,而她始终处于奔波探索中。

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伊莎贝拉?这样一个精神与肉体矛盾的人如何完成可以绕着地球走三圈的行程?

一张特殊的处方

伊 莎 贝 拉·伯 德(Isabella Bird),1831年生于英国一个牧师家庭。伊莎贝拉自幼体弱多病,成年后又被风湿病、忧郁症、失眠症等多种疾病困扰。然而,屋漏又遭连夜雨,19岁那年因脊椎肿瘤不得不实施手术,但手术并不太成功,疼痛一直缠绕着她。家人带她四处寻医问药,然收效甚微,这让她有些迷茫和绝望,不知往后人生的路该如何走?

也许是上天对她的垂怜,有一天她遇到一位不同寻常的医生,正是这位改变她一生命运的医生,根据她的病情开出一副与众不同的药方:旅行。

这让伊莎贝拉非常意外,但似乎又看到一缕摆脱困境的光亮,于是她决定冒险一试。1854年,伊莎贝拉带着父亲资助的100英镑,开始人生的第一次远行,去美国和加拿大。

途中,她似乎暂时忘记了病痛,不断将所见所闻以及感受写信告诉自己的姐妹们,这些文字激发了她的生活热情,也深深感染了她的姐妹们。

在书写与传递中,伊莎贝拉越来越多地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如果之前她觉得自己是一个半死不活的人,而今,她觉得自己变成了一个幸存者!

她沿途所写的这些信件后来在亲戚朋友的鼓动下结集出版,名为《一个英国女人在美洲》。出乎她的意料,书籍大受读者欢迎,十分畅销。这不但使她深感欣慰,也为她下一步的行走提供了资金来源,并由此开启了她一生行走与探险的生涯。

随后的40余年里,她的足迹遍布澳大利亚、新西兰、波斯、朝鲜半岛、日本、马来西亚、印度、中国等地。她先后出版了14部著作,其旅行里程可绕地球三圈。

五十岁时的爱情

为了表彰她的无谓精神与卓越成就,英国皇家地理学会破例将她吸收为会员,这是皇家地理学会史上第一位女性。

英国皇家地理学会成立于1830年,是一个声誉卓著的科学机构。它曾多次资助探险家和自然学家到世界各地进行考察,并实现了超越地理学、历史学、生物学、人类学、考古学的跨学科考察。其成员把自己从绘制地图的自然科学家,变为揭示人类各种生存状态的社会科学家,把枯燥的地理资料成功转变为趣味丛生的人文地理。

之前,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从未考虑过吸纳女性,认为女性不适合从事探险和长途旅行考察。然而,伊莎贝拉首次打破了这种格局。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之后虽然也吸纳了其他女会员,但终是寥若晨星。

伊莎贝拉一生都在与病痛抗争,考察、写作、摄影几乎占据了她所有的时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她五十岁那年与毕晓普大夫擦出爱情火花,随之共结连理。按说她应该就此与丈夫花前月下,共享岁月静好。然而丈夫认为自己有一个情敌,“那就是伊莎贝拉心中的中亚高原”。

原来,伊莎贝拉结束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旅行后,便开始游历亚洲各国。1878年,她第一次进入中国,不料从此中国成为她最难忘怀的国度,念念不忘,魂牵梦绕。

也许命运捉弄人,婚后第五年,伊莎贝拉的丈夫毕晓普去世了。悲伤之余,她似乎感悟到安享人生不属于自己,她的生命轨迹仿佛是为行走与探险设计的。她安葬了丈夫之后再次踏上旅途,准备用余生为人类记忆留下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于是她再次前往中国。

撩开四川的面纱

地处中国西南腹地,群山环绕的四川对西方人来说一直充满了神秘感。即使一些体魄强健、装备齐整的男性探险家在那个年代也很少涉足这片土地。

而伊莎贝拉却在1896年冒险从上海乘船经三峡入川,她先后走过奉节、云阳、万县、梁平、渠县、营山、阆中、苍溪、剑阁、梓潼、绵阳、彭县、灌县到达成都。

金发碧眼的伊莎贝拉,所到之处总是引来许多人围观,比如阆中金江寨,有三十个女人从附近的村落赶来看她,有的家甚至远至二十里外。这些几乎从没有到过县城的妇女对她的头发、大脚、鞋子、手套等都充满好奇。当她们得知伊莎贝拉没有儿女时,表现出极大的同情,甚至流泪,为她以后去世时没有人来履行祭祖仪式而悲伤。

伊莎贝拉称自己很喜欢这些妇女,觉得她们心地仁慈,谦和善良。她了解到,当地孩子出生时一旦母亲去世了,村里的母亲们就联手承担责任,向孤儿提供母亲般的慈爱与抚养。伊莎贝拉认为这些良好的传统是一种美德,“她们教给我的远比她们从我这里学到的多。”

在伊莎贝拉的眼中,四川有着无比美丽的风光,有时会因欣赏绚烂的景观而忘记自己所处的环境。

在梓潼的一个旅店里,她为得到一间有窗户可以欣赏风景的房间、而地板裂缝很宽有清新的空气进入兴奋和得意时,才发现高兴得太早。原来地板下面是猪圈,住着九只大黑母猪,十八只小猪,嘎吱声、拱刨声、争夺声一夜不停。事实上,伊莎贝拉在旅途中有两次与猪分享一个房间的经历。

伊莎贝拉认为,中国的饮食观念是一种谬误,“在纵容口福方面花销太大……在隆重的宴席上看见的美味佳肴有诸如狗肉、狗排、清炖猫肉、燕窝汤、炖海参、焖蜗牛、蚯蚓、或蛇等。”伊莎贝拉对此深感恐惧与不安,“中国饮食的美味,常常产生于黑暗与令人恶心的环境。”

伊莎贝拉到成都后,由灌县经汶川、理县、米亚罗、梭磨,目的是去探访梭磨女土司,而那时外籍人士不允许到达这里,而且更无外国女性造访。伊莎贝拉硬是克服各种阻挠与困难到达目的地。之后,她带着满满的收获返回成都,再沿岷江顺流而下前往嘉定。

/人物简介/

伊莎贝拉·伯德(Isabella Lucy Bishop)1831年生于英国,自幼体弱多病,希望通过旅行战胜病魔。23岁时伊莎贝拉开始旅行,曾翻越落基山、穿越北美洲。她非常向往亚洲,在随后的25年,她的足迹遍布当时的朝鲜半岛、中国和日本、马来西亚、印度等地。1901年,她70岁时,骑马越过摩洛哥,穿越阿特拉斯山脉,行程达1600公里。伊莎贝拉于1904年去世,享年73岁。1892年,伊莎贝拉成为英国皇家地理学会第一位女会员,1897年成为皇家摄影协会会员。她一生在病痛、考察、写作、摄影、演讲当中度过,著作达14部,其旅行足迹可绕地球三圈,是一位非凡女性。

伊莎贝拉·伯德与法国人大卫·妮尔是两位最早进入四川西部的西方女性探险家,而伊莎贝拉比大卫·妮尔入川早了20年,她的考察记细腻、准确、真实,笔触具有鲜明的文学色彩,对西方人最早正确认识中国、认识神秘的四川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新闻推荐

丹参搅热小山村

本报讯(涂帅特约通讯员莫子君)“政府帮我们买苗子,帮扶单位帮我们买化肥、农膜农药,又签订了销售合同,我们老百姓只是出地...

阆中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阆中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