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旅游 递给游客的“五张名片”
登万卷楼,揽三国风情;游古城阆中,知春节来历;去都京街道,观剥茧织绸;到朱德故里,品红色文化……清明小长假前夕,来自广元的游客刘波在“朋友圈”分享南充。他说,南充有历史、有文化、有故事、有看头、有耍头……有时间的话一定还会再去。
南充,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建城历史,嘉陵江流经境内300余公里,把最美的身段留在这里,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三国文化、丝绸文化、红色文化、嘉陵江文化。南充为此提出:文旅结合,做响“将帅故里·红色文化”“历史名城·三国文化”“中国绸都·丝绸文化”“印象嘉陵·生态文化”“世界古城·春节文化”五张名片,打造全省文化旅游副中心。
市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认为,“五张名片” 是启动南充文旅产业的新引擎。目前,南充文旅产业全域发展的形态正加速形成,集文化体验、文创产品、购物娱乐、大型乐园、户外运动、康养休闲、湿地观光、乡村旅游等为一体的全域旅游形态呼之欲出。同时,还形成了将帅故里·红色文化之旅、历史名城·三国文化之旅、中国绸都·丝绸文化之旅、印象嘉陵·生态文化之旅、世界古城·春节文化之旅5条精品旅游线路。
做响“五张名片”,离不开一批项目的支撑。南充共入库全省重点文旅项目85个,项目总投资达2300亿元。其中,今年正在实施的市级重点文旅项目为22个,项目总投资1051亿元,年度投资270亿元,这些项目包括阆中水城、中法农业科技园、相如故城、清泉寺文化特色小镇、升钟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设项目等。
“将帅故里·红色文化”
挖掘红色资源 传承红色文化
南充,有着2200多年的建城史,这块红色的土地,是朱德、张澜、罗瑞卿等一代伟人和共产主义战士张思德的故乡,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20余万英勇的南充儿女奔赴抗战前线,红四方面军曾经在这里转战数年,留下了众多遗址、遗迹。红色文化涤荡着人们的心灵,铸就南充人民的精神高地,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3月31日,记者走进位于马鞍镇的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纪念馆分为5个展厅,一张张照片、一段段文字、一个个实物,再现了朱德同志由一个佃农子弟成长为一代伟人的光辉一生。
在仪陇,还有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典范张思德。“张思德身上有我们每个共产党员学习的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张思德纪念馆讲解员告诉记者。
朱德、张思德,浓缩成仪陇的“两德”文化。“朱德故里·德乡仪陇”也因此成为一张全国响亮的名片。近年来,仪陇县明确提出“以生态文旅融合发展引领仪陇全域旅游发展之路,将仪陇建设成为高品质全域旅游目的地”,以朱德故里为支撑,以“两德”文化为突破,以红色文化、客家文化、三乡文化与农耕文化为提升,实现仪陇全域旅游组团发展。同时,仪陇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加强与重庆、成都、广安、巴中等地的合作,深入推介嘉陵江精品旅游线、红色旅游线和观光休闲度假旅游线,提高仪陇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朱德故居管理局还先后与罗瑞卿故居、张澜故居,巴中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川陕苏区将帅碑林以及重庆红岩联线景区等地签订《旅游合作框架协议》,建立了“无障碍旅游区”,还建立起广安—仪陇—阆中“金三角”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近年来,南充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的精神内涵,擦亮红色文化这张名片,传承和保护红色文化,让历史血脉相传。”市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全面做响“将帅故里·红色文化”这一张名片,南充市将进一步突出朱德故里的引领带动作用,拓展提升张澜故里、罗瑞卿故里、红四方面军办公及战斗旧址等景区景点,通过一系列举措,打造集伟人瞻仰、革命教育于一体的全国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
“历史名城·三国文化”
三国文化溯源地 一部史诗传千古
“春光大好,正是游览古城时,古城是一如既往的美。”3月31日上午,一批游客来到阆中古城景区,一览古城美景。
当天上午10时,阆中汉桓侯祠外的广场上,正在上演历经千年的传统舞蹈“巴象鼓舞”。数十位头戴面具、身着豹纹服饰的舞者以鼓乐为伴奏,辅以铜锣,伴随鼓点,不时发出铿锵有力的“嗨哈”声。
围绕三国文化做文章,阆中除了推出“巴象鼓舞”“张飞巡城”节目外,还有“张飞迎宾”等民俗舞蹈,在固定舞台上演出“张飞断案”等精彩节目,让喜爱三国文化的游客过足了瘾。
除了阆中汉桓侯祠,西山风景区万卷楼的游客也多了起来。市民在万卷楼景区,参观陈寿故居以及景区所藏跟三国有关的文物,瞻仰陈寿铜像。了解三国历史的游客说,陈寿著《三国志》真实记录下三国的壮阔历史,也成为后来三国文化演绎的源头。
南充是三国文化源头,业界已无争议。西华师大教授周子渝告诉记者,打“陈寿牌”方面,南充早在唐代就有了动作。当时,当地的老百姓在陈寿少年读书的地方建起了万卷楼,以示纪念。南充也由此成为“三国文化”的发源地。上个世纪90年代,南充重新建起了规模宏大的万卷楼。
“南充是三国文化发源地,选择蜀道三国文化游可以聆听三国故事、探寻蜀道文化。”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选择蜀道三国文化游可以到鹤鸣山景区看汉将军王平墓,在西山风景区探寻三国文化之源,到阆中看汉桓侯祠。
做响“历史名城·三国文化”,今年南充市将进一步提升、完善西山万卷楼景区功能,开展“扮陈寿写三国、三国人物绘画作品展览、推木牛流马”等具有三国文化特色、游客参与性强的旅游文化活动,打造世界三国文化溯源地。南充正致力于将陈寿申报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人,在打造三国文化溯源地方面,可以参考杭州宋城的经验,打造集演艺、地方文化、游乐设施等于一体的文化综合体。
“中国绸都·丝绸文化”
丝绸文化越千年 绸都南充展新颜
翻开南充千年历史,蚕桑产业必定是其中绚丽的篇章:“南方丝绸之路”从这里发源,蚕桑丝绸业声名远播,“中国绸都”闻名遐迩……文化是旅游的魂,在实施文旅融合的过程中,南充充分挖掘丝绸文化、推出工业旅游,大力建设“中国绸都”、打造“中国蚕桑丝绸文化旅游名城”,让南充丝绸享誉国内外。
“3000多年前,闻名世界的蜀锦就是由蜀锦花楼提花织机编织而成的,那时的织锦工作原理一直沿用至今……”走进位于四川依格尔纺织品有限公司的中国绸都丝绸博物馆,不同时代的提花织机、古代丝绸生产流程、南充丝绸发展史等一应俱全。四川依格尔纺织品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2013年,我们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与古丝绸之路相结合,开始筹建丝绸博物馆,在传承丝绸文化的同时,打出了工业旅游这张牌。”
南充丝绸文化历史有多悠久,一组文献给出答案: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南充早在3000年前的巴子国时,已盛产桑蚕;西汉时期,南充丝绸就已成为朝廷贡品;到唐代,“果州之绫已为重于长安”……
2016年,南充将丝纺服装纳入五大千亿产业集群,作为带动经济发展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建设中国西部最大的蚕桑综合开发利用基地、丝纺服装生产研发基地、丝纺服装产品集散中心、中国蚕桑丝绸文化旅游名城、全球丝绸文化旅游目的地等,进一步加大丝纺服装产业培育力度,创响中国绸都丝绸文化名片。
2019年以来,南充深度挖掘丝绸历史文化,大力发展丝绸旅游,探索出“丝纺服装产业+丝绸文化+休闲旅游”多元发展模式,重点发展以栽桑养蚕为体验的乡村旅游、以享受品牌企业文化盛宴为主题的工业旅游,打造了一批蚕桑丝绸文化旅游景点,形成了“丝绸文化+丝绸工业”精品旅游线路;举办中国西部国际丝绸博览会,精心编排丝绸文化歌舞等,进一步扩大南充“中国绸都”影响力。
“印象嘉陵·生态文化”
千里嘉陵江水色 诗画田园山水城
漫步嘉陵江边,江水澄澈、鲜花盛开;行走乡村田野,绿树成荫、和谐自然;沿着公园小径散步,观园林美景,闻水鸟欢歌……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将嘉陵江生态走廊建设列入乡村振兴十大工程之一,打造绿色秀美山川,构筑嘉陵江中游生态屏障,全力助推“美丽南充·宜居乡村”建设,为建设成渝第二城、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3月31日上午,记者走进凤仪湾生态湿地公园,只见小桥流水、波光粼粼,乔木枝繁叶茂,多彩灌木点缀其间,曲径通幽的石板道更显古韵。“家门口就有这么美的景色,我很骄傲,过段时间,我准备邀请朋友来这里玩。”家住高坪区江东大道的市民邓嘉带着家人到园区游玩后如是说。
据了解,为推进嘉陵江绿色生态走廊建设,2019年编制了《嘉陵江南充境内生态走廊建设示范段规划》。“将在中法农业科技园嘉陵江两岸,按照‘一江两岸三区一带’的整体布局,打造生态景观。”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主要以彩花彩叶为主、四季色彩变化、两岸交相辉映的生态景观,示范引领嘉陵江南充段生态走廊建设。
江城融合有力推进,打造了一条以嘉陵江为主线的生态走廊和经济走廊,展现出“一江清水、两岸青山,人在江上、江在城中”的绝美画卷。
如今,南充市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南充、宜居南充和打造嘉陵江生态文化旅游名片的目标,加快绿色生态产业建设发展,倡导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绿色成为南充城市最美底色。截至2019年底,全市森林面积达到767.83万亩,森林蓄积量达到2428.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41.03%,林业总产值达到210亿元。
“今年,全市将在沿江7县(市、区)完成嘉陵江生态走廊绿化34公里,营造林3.4万亩。”该负责人表示,在嘉陵江(南充段)两岸各宽3公里左右区域内,实施沿岸荒山、滩涂地、非基本农田坡耕地、砂石场等宜林地植树造林,加强沿江裸露岩石、破损山体创面等生态脆弱地绿化美化和受损湿地保护恢复、岸线生态整治修复,全力推进嘉陵江中游生态屏障建设。
“世界古城·春节文化”
春节文化发祥地 千年古城醉游人
3月25日、26日,连续两个晚上,《记住乡愁》阆中篇(《阆中古城—阆苑仙境 历法之源》上、下集)在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播出,节目以阆中古城为拍摄主体,向全球观众生动呈现了“世界古城·春节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文化积淀。
做响“世界古城·春节文化”,阆中瞄准“世界古城旅游目的地”定位,树立“以旅游为龙头、以文化为引领”发展理念,将文化事业与旅游开发深度融合,在原汁原味保护好古城的同时,不断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努力实现以文强旅、文旅互动、文旅共荣,让阆中成为了游客心仪的“诗和远方”。
“在阆中,古城的保护,达到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的程度。”阆中市委宣传部一名负责人说,近年来,阆中共投入20余亿元,实现了古城区内企业、机关外迁,拆除改造不协调现代建筑30余万平方米,30余个文化古院落、5条历史街区实现了保护性提升。
同时,阆中依托多元文化资源,打造了全国唯一的春节文化主题公园,招引建设了全国首家大型熊猫主题游乐园,成功创建天宫院4A级旅游景区,恢复打造南津关古镇,改造提升了滕王阁公园、锦屏山公园、白塔山公园、红军纪念园等城市主题文化公园,改造建设了钱币博物馆、杜甫草堂等主题文化院落40余座,新建了群众文化活动中心。集中招引了以阆中水城、阆中赛城等为代表的重大文旅项目。一批文化景区景点的落地建成,集中展现了千年古城和川北民俗的独特魅力。
阆中还充分挖掘特色民俗文化,大幅提升了阆中的美誉度和影响力。推出了张飞巡城、秀才赶考、阆苑仙乐等一系列娱乐性强、参与度高、特色鲜明的文旅活动。王皮影等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阆中古城作为古蜀道的重要节点成功入围国务院世界双遗产预备名录,民俗舞蹈《亮花鞋》压轴亮相央视狗年春晚。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李奎 易立权 李然 唐甜 罗虹 采写
本版图片由 南充日报社影视中心 提供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李奎)3月25日,记者从阆中市委宣传部获悉,《阆中古城———阆苑仙境历法之源》上、下集分别于3月25日、26日晚8时,...
阆中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阆中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